开学的第一课︱古代开学有哪些讲究?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9-04 10:28:51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琉璃
核心提示:又到一年开学季,“开学”代表了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开学的仪式感,可隆重可简朴,可以帮助学生们调整好心态,开启一场新的征程。那么,在“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古代,他们的开学又是怎么样的呢?

  又到一年开学季,“开学”代表了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开学的仪式感,可隆重可简朴,可以帮助学生们调整好心态,开启一场新的征程。那么,在“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古代,他们的开学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古代,“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他们的开学可比现在复杂多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开学仪式


  古代的儿童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古人的开学仪式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


  正衣冠


  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步,叫“正衣冠”。在这个环节里,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


  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先正衣冠,再做学问,这是古人们的共识。可见,古人十分注重学生们仪表的整洁。


  整理好衣冠,学童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于学堂前。恭立片刻后,在先生带领下,进入学堂。


  行拜师礼


  入学堂之后,便是拜师礼。学童们在先生带领下,先拜孔子先师。拜完孔子,再拜先生。古时候,拜先生可不能空手去。开学那日,家中父母定会早早为你准备好六礼束修。


  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是用以表达弟子心意。在孔子时期,干瘦肉条也相当于学费。


  到了拜先生那会,你只需要把准备好的拜师礼拿出来就好。之后,便是学童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净手静心


  行过拜师礼之后,学童们需要根据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入水盆中,正反各洗手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是净手净心,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去除心中的杂念,认真学习,发愤图强。


  朱砂启智


  最后一个步骤,是朱砂启智。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童眉心处点上红点,为学童们朱砂开智。


  朱砂点痣,取的是古语中“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也希望学童们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整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入泮仪式”。其中的各个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历经千年而未改。


  古人对于启蒙开学,极为重视。每个步骤,都暗含尊师重道的章法,也饱含了师长对于学子的殷切期盼。



古代几岁能上学


  古代对学生的入学年龄要求一直在变化。唐朝六七岁的儿童就可以进“小学”,这和现代的入学年龄差别不大。


  明朝则规定“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8岁是古代较为普遍的入学年龄。当然,即使你超过15岁,你依然可以去“上小学”。


  这些“社学”的门槛很低,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要说义务教育,中国古代可能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当然,有些地区也会对儿童入学采取强制性措施,比如明朝就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也就是说,有些地方如果8岁不送孩子去上学,那么父兄就要遭到责罚。可见古时候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古代何时开学


  古代是农业社会,一切活动围绕着农业展开,学业同样如此。古人开学的时间一般会选择农闲时间。


  在汉朝,一般有三种入学时间:“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简单概括就是春季入学、秋季入学和冬季入学。一般来说,春季入学多在正月十五以后。而秋季入学时间和现代开学时间较为接近。


  到了南北朝,冬季入学成了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不过在开学时间上和此前略有不同,一般为农历十月。


  宋陆游《冬日郊居》一诗中提及,“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即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以,那时候是十月份入学的。



古代学校怎么收费


  标准不一,秦朝贫困生给私塾打工还“贷学金”,隋唐砸锅卖铁交学费。


  夏、商至西周:学在官府不交学费


  早在公元前17世纪的夏朝,我国就有学校,那时叫“痒”。从夏、商到西周,学生几乎都是贵族,也就是所谓当时流行的“学在官府”。既然是官学,学生的学费由政府掏腰包,学生家长自然不用交学费。


  春秋时期:收学费维持生存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大胆提出“有教无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创办私塾,与此同时,也开创了“上学要交学费”的新时代。


  《礼记》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里的“乘壶酒”是“四壶酒”;“束脩”则是十条绑在一起的肉干儿,学生入学时也可以向老师交这样的“学费”,上学门槛低,是一所典型的平民学校。



  秦汉魏晋南北朝:私塾顽强发展学费很低廉


  到了秦朝,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私塾”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因政权更迭频繁,官学常受冲击,而私塾(私立学校)却在顽强地发展。


  由于私塾大多招收贫困学生,学费自然很低廉,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大多会为学校打一年工,算是归还“贷学金”,这期间师傅不付工钱,但管吃住,学生帮师傅料理学校事务,甚至做家务,干劈柴、挑水、做饭、带小孩之类的活儿。


  隋唐:砸锅卖铁交学费


  到了隋唐,科举取士代替了“门阀制”,这就意味着,再穷的家庭,只要学生能在科举考试中考得高分,一样也能做官,这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民营学校事业的发展。于是,在“万般皆下品,惟(唯)有读书高”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感染下,“父母砸锅卖铁交学费,只为孩子读书”的情景轮番上演。


  在唐朝,收费最低廉的学校当属佛教寺院里举办的学校。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只要学习刻苦,不仅不用支付昂贵的学费,而且还能得到奖学金。学校推行“奖学金制度”确实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值得大书一笔。



  宋朝:免学费免食宿


  到了宋朝,由于财政充实,宋朝各地官办学校大多不收学费(有的县象征性地收二钱,对实在交不起的学生,政府也免学费)。


  不仅如此,国家和省政府举办的“重点学校”还对学生进行补助,如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读书不交钱,每月每个学子还能领到一些零用钱,“孤寒士子”在校外没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费住宿和吃饭。


  不仅宋朝官学如此,私塾、书院也收费低廉,为什么?因为宋朝的经济发展较好,私塾、书院等民办学校办学经费渠道广泛:有政府补贴,有达官贵人捐款资助等,而学费只占办学成本很少的部分。对于确实贫穷读不起书的家庭,宋朝建立了“不能养、育者,(政府)给钱养之”的制度。因此,宋朝是中国古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朝代。


  明清时期:学费成教师收入主要来源


  明清时期,民办学校经费来源分为两部分。硬件投资方面,一是官办民助;二是由当地乡绅、义士或民众集资,其中无偿划拨土地和捐赠房屋是重要方式。


  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学费,并多与学生家长们共同商议而定。学生每人每年一般交80斤到120斤小麦,一名塾师一年可得2000斤小麦。


古代学校纪律


  学生入学后要遵守各种学校规定,比如学校会设立“功过簿”,记录学生的表现,其中明代教育家魏校在他的教育意见中,就令学校设置“扬善簿”和“改过簿”。学生表现好的话也会得到奖赏。


  明代沈鲤主张,学生勤学、守规矩、有进益者,给免帖一纸,当该受责罚时,可以用免帖抵充一次。同时,如果学生勤学守规矩,还记录在簿,就可积1分,积满10分,则告诉东家,给纸笔犒赏一次。



  古代小学生也要面临各种考试,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比如在明代,沈鲤就制订了这样一份课程表,除了正常的授书、习字外,还有“每月朔望考试”,“每岁腊月望日总考”,就是说月初和月中都要考试,每年的十二月十五(望日)那天还要“年终考”。


  古时候,学生不听话,先生可以用戒尺打学生手心。老师不仅可以“扑挞”学生,甚至可以处罚学生的家人。


  古代学生的入学仪式,远比我们今天讲究多了。如今,这些开学仪式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实用。传统文化精髓并没有丢,尊重知识、尊敬师长,这是每个学子开学的第一课!


 
标签: 古代开学

本文标题: 开学的第一课︱古代开学有哪些讲究?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45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