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8-12 09:35:19  来源:戏剧之家  作者:曹保明 王曦正
核心提示: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素慎新开流文化与茶啊冲时期。自1635年皇太极定名“满洲族”至今也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满族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素慎新开流文化与茶啊冲时期。自1635年皇太极定名“满洲族”至今也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满族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直至今天满族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但随着多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满族文化正在逐渐消融,加快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满族是我过第三大少数民族,形成于明朝末期,但其先民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满族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满族的先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奠定了满族文化的基本内涵。先秦时期北方的肃慎文化是今天满族文化的先祖,肃慎人以洞为居,饮食单一,性格凶悍善战,有自己的婚姻观、贞洁观与丧葬风俗,但此时的肃慎文化依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



  南北朝时期满族称为勿吉,此时满族先民的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饮食文化中开始种植粮食与蔬菜,掌握了酿酒技术,有了固定的居所,农业手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隋唐时期的满族先民称为靺鞨族,分为七个部落,其中粟末部落与唐朝的交流密切,不断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受唐朝文化影响较深,保留自身靺鞨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吸收外来的大唐与高丽文化,建立政权并引用唐朝的文化制度。而女真的直系先祖黑水靺鞨则生活在远离中原的黑龙江与松花江下游,受唐朝影响较小。黑水靺鞨在文化上继承了先人肃慎、勿吉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在狩猎为主的同时发展农业与牧业与手工业,饲养猪、马等家畜,是用铁质工具与陶瓷工具。


  从辽宋到元明时期,满族的先祖称为女真部,经济发展迅速,为后来的满族形成奠定了基础。辽代时期,女真的农业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成度,饮食方式也更为多样,居住条件有所提高,出现一种类似于火炕的取暖设备,并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观。辽代末年,完颜部的阿骨打统一女真部落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大金国的建立推动了推动了女真文化的发展,使女真文化有了质的飞跃。公元1234年大金灭国,女真族人一部分融入中原,一部分进入蒙古,还有一部分留在东北,后来演变成明清时期满族的主体。



  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建立后金政权,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完成了对女真部落的统一,大力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政府颁布法令统一文化,满族文化在短暂的几十年间蓬勃发展,形成了满族文化体系的雏形。之后努尔哈赤又建立了八旗制度,创立了满文,这些都促进了满足文化的生成。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正式进入辽沈地区,努尔哈赤强制原著汉民满化,奠定了满族文化的核心地位。


  1635年皇太极定族名“满洲族”,是满族文化发展的里程碑,而后不断缓和满汉两族的关系,积极吸取汉族文化的精华,改变满族文化的原始性,积极促进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满族文化在短时间内有了快速的发展。清军入关后,满族文化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汉族文化的融入为满足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满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的基础上对汉族文化进行吸收,呈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满族入关之前以渔猎生活为主,农业为辅,入关之后生产方式转变成以农业生活为主,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整个民族文化由单一的渔猎文化升级为渔猎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二元文化。与汉族接触之后,汉族文化融入其中,首满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满族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两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也日渐相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各地军阀以“返清逐满”为旗号,社会上返满情绪严重,对满族文化产生了震动,满族文化的差异更加明显,北京的满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東北地区的满族文化更为完整一些。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平等,消除了民族的歧视,满族人口剧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政治地位的提高,使满族族包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满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体系不复存在,但是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质以不同的方式的一保留,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全新样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与时代特征。

 
标签: 满族文化

本文标题: 浅谈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36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1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