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神奇的地下建筑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7-29 10:22:01  来源:文玩雅兴
核心提示:地坑院也称天井窑院,是中国古代人民穴居方式的遗留,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被中国北方的人民成为“地下四合院”。目前,在我国北方,仍然有100多个这样的地下村落,其中较早的院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能住六代人。

  这些看上去像一个个窗户的地方,知道是什么吗?你一定想不到,这就是传说中“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地坑院”的房子都是建在地下,像一个个坑一样。“地坑院”位于河南省陕县,是中国民间建筑史上的奇迹,令不少国内外游客叹为观止。


陕州地坑院


  地坑院历史悠久


  地坑院也称天井窑院,是中国古代人民穴居方式的遗留,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被中国北方的人民成为“地下四合院”。目前,在我国北方,仍然有100多个这样的地下村落,其中较早的院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能住六代人。



  目前,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地坑院”要数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由于那边冬天非常寒冷而夏天异常炎热,住在这种地下四合院,冬天能躲避严寒,而夏天由于地下温度相对地面低,则比较凉快,这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


  独一无二的地下神奇建筑


  知道这样的神奇建筑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吗?建造过程非常不容易,要挖个二三年才能完成,一般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边长为10-12m,深6-7m的方形深坑,然后才能继续建造。



  和北方的四合院一样,地坑院的各个窑洞也有主次之分,按照主窑所在的方位,将周边的窑洞分别称之为“东震宅”、“南离宅”、“西兑宅”、“北坎宅”。同时,根据窑洞的不同功用,也会分为主窑、客窑、厨窑。


  可是,住在地坑院的人们怎么出行呢?一般在窑院一角都会挖出一个弯道,以方便人们出入。


地坑院入口


  上图就是出入口从外面看到的情形。人们从弯道进入地坑院,犹如走入地下迷宫一样,对于长期生活在地上的人们来说,体验一回肯定别有特色。


  住在地下,不得不担心排水问题。一般地坑的边上会建成房顶散水坡的模样,避免雨水流入坑内。同时,人们还会在地坑院中间挖个深四到五米的旱井,这也成为渗坑,专门作排水之用。



  从上面看,窑洞的外观,和地上的瓦房差不多呢,是用青砖发旋砌筑的,建筑方式很科学。


  从里面看,外观和地面上的建筑差不多。不过,由于在地下,为了增加采光,窗户一般采用木花格加窗纸的结构。



  中间的院子,则会按照自家的喜好进行布置,就像北京四合院的院子一样。不过,地坑院一般都会有渗坑和绿植,以作排水和绿化之用,


  住在地坑院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呢?他们做饭一般用过山灶,一火多灶——炉灶串成一排,柴火在一头烧,热量则可以穿过灶膛到达各个灶台。这样可以同时做几样不同的吃食,非常有趣。



  村落濒临消亡


  如果你问当地的人们,自己的院落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他们一般会回答“祖上传下来的”。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建的,而现在的人们,大多不会或者不愿意建造这种院子。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的村民都祖祖辈辈居住于此,安居乐业。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90年代以后,逐渐有少数的居民搬出地坑院在地上居住。于是,“地坑院”开始渐渐没落。


  目前,大多数人都已离开地坑院在地上安家。据统计,在整个陕县内,大量的地坑院被掩埋或废弃,而国内每年都有数百个这样的村落逐渐消亡,这不得不说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不可错过的新奇体验



  虽然“地坑院”的人们纷纷搬离,但是对于住在地上的人们来说,去看一看中国古老的神奇建筑,感受一下冬暖夏凉的地下四合院,顺便品尝一下当地的“八大碗”与“十大碗”(“十大碗”一般是指红烧肉一碗、白肉一碗、猪头肉两碗、黄花菜一碗、海带一碗、豆芽一碗、粉条一碗、芹菜一碗、煎饼一碗。“八大碗”则是“十大碗”中选六个热菜和两个凉菜组成。当然,“十大碗”的摆放位置和上菜顺序按照当地的风俗也很有讲究),这绝对是一次新奇的体验。

 

本文标题: 陕州地坑院——神奇的地下建筑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31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