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三教?哪九流?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5-13 14:23:16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生活中我们常用三教九流去形容地位职业的高低贵贱,但是你知道三教九流的由来和具体指的是什么吗?“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生活中我们常用三教九流去形容地位职业的高低贵贱,但是你知道三教九流的由来和具体指的是什么吗?


  起初,三教九流仅仅是佛、道、儒这三个宗教和儒、道、阴阳等九个学术流派的一个合称。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在这之外还有小说家,因此有”九流十家“之说(出自《汉书·艺文志》)。


  儒家:是古代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以孔子学说,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远。自汉朝至“五四运动”前,一直在中国文化界及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适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道家:以先秦老子“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德家”,老子哲学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汉代道教尊奉老子为道教的始祖。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之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


  法家:战国时主张法治的重要学派。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是战国时的学派,一名“辩者”,是古代的逻辑学。代表人物公孙龙。


  墨家:是战国时的学派,提倡“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节用”、“节葬”等。创始人是墨翟。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策士中有“合纵派”和“连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他们的特点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今天认为是贬义的“三教九流”一词是民间对于地位和职业名称来划分的。三教没有什么特殊区分,而九流就不一样了。民间按社会地位,将“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同时,九流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第二种说法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种田。


  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帮、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街、九卖糖。


  地位和职业的区分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古代小说将其变成了含有贬义的词语。早在汉朝之前的三教九流的名称是不含贬义的。

 
标签: 三教九流

本文标题: 古代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三教?哪九流?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01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