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木结构:古建筑设计之初阶段的烫样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4-13 20:34:18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烫样-所谓烫样,就是立体模型,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产物,是为了给皇上御览观赏而制造的建筑小样。因为需要熨烫,所以称烫样。

  烫样-所谓烫样,就是立体模型,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产物,是为了给皇上御览观赏而制造的建筑小样。因为需要熨烫,所以称烫样。


  工官组织与建筑设计


  我国古代建筑以特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的建筑体系。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官管理制度和建筑设计方法。


  古代工官制度的作用是,掌管城市建设和官工建筑的设计、筹工、备科、施工管理与工程经费的审核销算;同时对于总结施工经验、统一工程做法标准也起有一定的推广促进作用。


  “工”字早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指当时管理工匠的官吏。《周官》与《春秋左传》记载周王朝与诸侯都设有掌管营造的机构一司空。后来,历代沿行并发展了这个制度,在中央机构内设有将作大匠、少府监或工部,管理宫室、坛庙、陵墓、城防及水利等工程的设计施工。至于承应具体工作的专职官吏,《周官·考工记》中称作“匠人”,唐朝称为“将作大匠”,古建筑以木构为主,木工掌作则称为“都料匠”。而实际上从事设计绘图,主持工程施工的正是这些名工巧匠。“庶人在官”,没有政治地位,所以他们很少被列人史籍,扬名于后世。



  建筑设计的方式,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用图画表示,汉朝初期已使用图样。公元七世纪初,隋朝使用百分之一比例尺的图样和木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北宋政府颁布了《营造法式》,作为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各种建筑的设计、工料估算和施工的规范。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工部刊行的《工程做法》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在此前后,还出现了《内庭工程做法》、《城垣做法册式》、《工部简明做法》等官刊,与《工程做法》表里互通、相辅而行。


  到了清朝营造建筑工程,在管理上一如唐来制度,有内、外工之分。工部营缮司掌管外工,内务府营造司承办内工。乾隆年间又在圆明园临时设有内工部,专门办理园工设计事务。内务府营造司设有样房、算房,样房负责设计图纸、制作烫佯(根据建筑物设计图纸所拟定的尺寸式样,按一定比例做成的)。


  清朝建筑工程,在管理上一如唐来制度,有内、外工之分。工部营缮司掌管外工,内务府营造司承办内工。乾隆年间又在圆明园临时设有内工部,专门办理园工设计事务。内务府营造司设有样房、算房,样房负责设计图纸、制作烫佯(根据建筑物设计图纸所拟定的尺寸式样,按一定比例做成的)。



  烫样分类


  “样式雷”一家自清康熙年间到清末,几代人在样式房长班,历时二百余载,家藏留传下来的“样式雷”烫样,从内容看,包括圆明园、万春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大内(故宫)、景山、天坛、东陵等处。其中以同治重修圆明园时期所制烫样占多数,计有圆明园中路全部,还有中路的泉石自娱、同乐堂、上下天光、思顺堂、天地一家春,圆明园北路的恒春堂、课农轩、廓然大公,南路的勤政殿,西路的万方安和等数十具。万春园有西路的清夏堂,中路的天地一家春等。颐和园有德和园戏楼(清音阁)、治镜阁等。北海有漪澜堂、庆霄楼、静心斋、画舫斋、快雪堂等。中海有春藕斋、勤政殿,南海有瀛台等。大内有延禧宫彩棚,景山有寿皇殿等处。每一处各有烫样数具,此外还有地安门、东陵等处的烫样。


  从形式上看,“样式雷”烫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座建筑烫样;一种是组群建筑烫样。


  单座建筑烫样,主要表现拟盖的单座建筑的情况,全面地反映单座建筑的形式、色彩、材料和各类尺寸数据。例如“地安门”烫样,从烫样外观上可以看出地安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两间,明、次间脊缝安实榻大门三槽,门上安门钉九路。砖石台基,砖下肩。直棂窗装修,旋子彩画,三材斗科(斗口单昂),黄琉璃瓦顶。


  打开烫样的屋顶,可以看到建筑物内部的情况,如梁架结构、内檐彩画式样等。烫样上还贴有表示建筑各部尺寸的标签,屋顶上的标签注明:“地安门一座,面阔七间,宽十一丈四尺二寸,南北通进深三丈七尺六寸。明间面阔二丈二寸,次间面阔一丈七尺四寸,梢间面阔一丈五尺。檐柱高一丈八尺,径一尺八寸。中柱高二丈四尺二寸。九檩歇山式屋顶,斗科单昂”。在烫样其他部位也有标签注明详细尺寸及构件名称。通过详细观察烫样,可以掌握地安门这座建筑从整体到细部的基本情况。


  组群建筑烫样,多以一个院落或是一个景区为单位,除表现单座建筑之外,还表现建筑组群的布局和周围环境布置的情况。


  烫样按需要分为五分样、寸样、二寸、四寸以至五寸样等数种。五分样是指烫样的实际尺寸每五分(营造尺)相当于建筑实物的一丈,即烫样与实物之比为1:200。寸样指每一寸作一丈,即百分之一比例尺,二寸样为五十分之一比尺。以此类推,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如地安门采用五寸样,画舫斋采用寸样。


  烫样制作


  烫样是用纸张、秫秸和木头等加工制做的。所用的纸张多为元书纸、麻呈文纸、高丽纸和东昌纸。木头则多用质地松软、较易加工的红、白松之类。制作烫样的工具除簇刀、剪子、毛笔,腊板等简单工具外,还有特制的小型烙铁,以便熨烫成型,因而名为“烫样”。制作烫样的粘合剂主要是水胶。


  墙体制作


  先把高丽纸的一面刷上水,贴在一块备板上,另一面涂上水胶,然后把元书纸、麻呈文纸等也涂上水腔,一层层地贴在高丽纸上,粘合起来。晾千以后就形成了一种较硬的纸板,类似现在的草纸板。这就是制做墙体的基本材料一板料。墙体的厚度根据需要可增可减。材料准备完毕后,依据设计所要求的形状、式样和大小进行裁剪。然后在墙面上涂饰颜色或者绘制图案,最后进行粘合,形成完整的墙体,一些形体较大的烫样,山墙改用木板制做,以增加强度。



  屋顶制作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重要部位,其形式有庑殿、歇山、硬山、悬山和攒尖等数种。所以,制做屋顶的工序较制做墙体复杂。烫样的屋顶常采用“盔作”的方法。我国民间妇女利用瓷盆作为胎模,在瓷盆的外面先贴一层刷过水的纸,然后上面再贴数层涂满浆糊的纸或堆上纸浆,晾千后就可揭下一个硬壳的纸盆,表面涂上颜色,就成为一个能盛杂物的器具。这种方法称为“盔作”。烫样屋顶的做法与此相似。制作前根据设计要求的屋顶形式、尺寸,用黄泥做成胎模。先用一层高丽纸刷上水,贴在胎模上。然后再用两层麻呈文纸(这种纸较厚,可增加强度)、两层东昌纸分别涂上水胶,粘在高丽纸的上面。待晾干后,就形成所需要的屋顶硬壳。这是较简单屋顶的做法,复杂的屋顶还要经过拼接等加工工序才能成形。


  屋顶上瓦垅的制作,从现在实物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沥粉做法,即用油画工所用的粉筒子沥成瓦垅;另一种做法是用“线香”粘接。具体做法是,先用潮湿的手巾或布类把线香卷包起来。等到线香变软时,涂上水胶。然后把线香一根根地粘在屋顶上。上面再盖一层涂过水胶的高丽纸,用小烙铁在瓦垅间反复熨烫,直到平实为止。屋顶成形后还要涂抹颜色或绘制图案。


  烫样的柱、檩、柁、枋和椽子等构件多用秫秸和木头制做,上面再敷饰彩绘。


  烫样的内部装修,其制作工序与墙体的制作大体相同,不再赘述。


  烫样的内部有时还有一些室内陈设,如桌椅、床榻、几案等,制作工序大致如上,只是做工更为精细。


  烫样是我国古代表现建筑设计意图的小样。


  烫样的历史性不仅在于它是一二百年前遗存的历史文物,而且在于它是当时营造情况的最可靠的记录。通过研究烫样,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建筑发展水平、工程技术状况,而且还可以侧面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工艺制作和文化艺术的历史面貌。


  关于烫样的科学性,前已述及,烫样与图纸、做法说明一起完成古建筑设计,而三者各有分工侧重。烫样则侧重于建筑的结构和外观以及院落和小范围的组群布局,并包括彩画、装修和室内陈设,因而是当时建筑设计中的关键步骤。又由于烫样的制作是根据建筑物的设计情况按比例制做的,并标注明确的尺寸,所以它可以作为了解当时建筑情况的主要依据,可弥补官书和实物资料的不足。例如,地安门这座建筑已经拆除,一旦需要恢复,“地安门烫样”就是复原设计的主要依据。因而烫样又具有科学性。


  中国古建筑一向以其独特的内容与形式自成一体,闻名于世。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美是不容否定的,而制作精巧、颇具匠心的烫样,就是中国古建筑艺术成就的体现,它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技艺。烫样本身亦可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因而它又有艺术性。


 

本文标题: 中国传统木结构:古建筑设计之初阶段的烫样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91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