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甘熙宅第 俗称“九十九间半”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1-17 11:15:04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半夏
核心提示:甘熙宅第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宅第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宅第·友恭堂


  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士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


  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它的房间数量——九十九间半,这是个很有趣的数字。我们知道古人喜欢“九”这个数字,因为它是最大的个位自然数,同时巧与“久”谐音,又成吉数。所以在中国的文化里,九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数字,地位尊贵之极,简直无“数”可比。


  为追求极致,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故宫,对外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孔府,对外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甘熙宅第为民居,其主人曾在朝为官,深谙其道,作为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


  过九达十就到了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最有韵味的是那最后的半间房,既有未到顶的低调,又有仅半步就登顶的得意,是极限。


甘熙宅第


  宅第建筑群内虽有房间“九十九间半”,但却只设一个主入口,想进入宅内,必须通过该入口,体现了中国封建家庭不另立门户的传统观念。几组房屋最终均通向宅第东南角落所营建的花园。园中理水叠山,架桥辟径,种植花木,体现了“前实后虚”的大府邸建造理念。


  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吴良铺先生评为“民俗瑰宝”。


  甘熙宅第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士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甘熙宅第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


  甘熙宅第每组建筑之间由马头墙相隔,庭院及天井内铺地均以石板、砖、瓦或卵石等拼成图案,空间较大的庭院内点缀有山石花木。建筑的门窗、梁枋、天花、栏杆、隔断、铺地等处均有木雕或砖雕装饰,其上所饰题材丰富,有人物、花鸟、走兽、文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图案精美、寓意吉祥。


甘熙宅第·盛世梨园


  走进宅第,你可以阅读一个百年甘家的兴衰历史,感受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南京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穿行宅第,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有名的一处建筑应是津逮楼,一座江南著名的书楼。


  这个书楼名字脱俗,与众不同,它出自《水经注·河水》:“河北有层山,其下层岩峭,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后来“津逮”意指求知的入门之路。


  甘家在嘉道间经商,所以家境殷实,但祖辈都是读书人,因此藏书教子成为治家之道。据载,津逮楼中除藏有宋元明清历朝古籍善本十余万卷外,还藏有三代彝鼎、金石书画,可谓是一座文化宝库。最有名的藏品是三十卷的宋刻女词人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心血之作——《金石录》,已经鉴定是龙舒郡斋初刻,是存世唯一的足本,后由收藏家郑振铎亲自携往北京,现存国家图书馆。


甘熙宅第·津逮楼


  津逮藏书,有功学林。由于战乱,曾经的津逮楼已不复存在,现在游人看到的是2007年重建的。人去楼空,昔日的藏书没有了,现在看到一楼大厅展示的都是手工艺品。


  如果说藏书没有在此得以传承,让人遗憾,那京昆艺术在此得到不断弘扬,则让人欣慰!甘家后人在研究和发展京昆以及民乐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著书立说、成立票社、学校任教、参与演出、组织活动,多形式地继承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湛艺术,为戏曲的发展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


  甘熙宅第于1992年11月对外开放博物馆,1995年成为江苏省及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标题: 南京甘熙宅第 俗称“九十九间半”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67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3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