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灰塑的发展历程以及艺术特点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12-19 11:16:09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云纹
核心提示:灰塑,俗称“灰批”,是流行于广东省广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主要分布于广州市区和增城、从化一带。灰塑作品不仅把历史、神话、民俗、文学和哲学等融为一-体。

  灰塑,俗称“灰批”,是流行于广东省广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主要分布于广州市区和增城、从化一带。灰塑作品不仅把历史、神话、民俗、文学和哲学等融为一-体,更把传统文化与审美标准巧妙地结合起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艺术的形式向世人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地域风情。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中国已经有灰塑用于建筑装饰的记载。广州地区迄今所见最早运用灰塑装饰的建筑是始建于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增城证果寺,其屋脊为灰塑龙船脊,工艺较粗糙、简单,题材单调,主要用于通风和压住屋顶瓦面以免被大风吹走。


灰塑


  明清时期,广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上至富商豪门,下至小康之家,都注重生活环境的装饰。灰塑装饰工艺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以至延伸到粤东、粤北的民居。


  当时,广州地区修建大量的祠堂、寺庙和私人大宅,许多泥水匠因此学会做灰塑,尤其是在佛山、番禺沙湾带,几乎每个泥水匠都会制作灰塑,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艺。佛山祖庙、广州陈氏书院、顺德乐从的陈氏大宗祠,以及广州的光孝寺、六榕寺塔、广裕祠、余荫山房、锦纶会馆、大佛寺大殿,花都区的资政大夫祠、望头古村落建筑群、花东高溪村古村落建筑群、顺德沙落南村牧伯里古民居等建筑上的灰塑装饰,都是广州灰塑工艺的代表,多以民间故事、戏剧人物、花鸟瑞兽为题材,人物精雕细刻,工艺精美。


  晚清至民国时期,灰塑需求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民国以后,传统建筑逐步菱缩,灰塑的施工较慢,人工成本高,天然材料价格渐涨,市场需求下降,大批工匠流失。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建筑上的灰塑装市遭到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处于恢复期,随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灰塑作品被当作“四旧”打倒,制作灰塑的艺人寥寥无几。这一阶段的灰塑制作主要以修缮为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在1958年—1983年期间,广州市陈家祠进行多次建筑维修,邀请了佛山、南海、番禺、高要、广州等地的灰塑工匠修复灰塑,使灰塑工艺得以流传。


灰塑


  改革开放后,修缮寺庙、祠堂和民宅的单位及个人增多,灰塑制作和维修的市场需求增加。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政府加大对广州灰塑的扶持力度,整个行业焕发生机。灰塑制作工艺继承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部分有创新。


  从事灰塑制作的艺人逐年增加,广州灰塑行业队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数人发展到30多人,不仅广东人做灰塑,广西、湖南人也在学做灰塑,并且把灰塑制作工艺带回家乡,使广州灰塑的传播更加广泛。2008年6月7日,灰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祠堂、寺观和豪门大宅建筑盛行用灰塑做装饰。灰塑有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法,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的优点,非常适合广州一带的湿热气候条件。此外,灰塑不需烧制,可现场施工,具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灰塑


  灰塑作为传统工艺,通过外观体现出了材质,结构,造型等美学特点,但就单纯的装饰形式而言,灰塑是一种介于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图形纹样之间的装饰艺术,它既包含中国传统艺术“以形写神”“追求意境”“外师造化”的审美思想,又在构图布局、形象塑造、应物随类、意境营造等方面借鉴和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


  传统纹样图案是一种经常在灰塑作品中出现的装饰形式,其通常是对人物、动物、植物、日月星辰进行极度抽象化的结果,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纹样,纹样图案也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趣。


 
标签: 灰塑 雕塑艺术

本文标题: 中国传统工艺灰塑的发展历程以及艺术特点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56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3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