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养心殿莲花水草纹天花彩画略考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12-03 11:37:56  来源:木衣锦绣  作者:谢嘉伟 杨红 李沙
核心提示:本文结合《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对养心殿东西暖阁顶棚以上部分进行多次实地勘察、测绘,并结合历史档案文献,考证了养心殿东西暖阁内檐莲花水草纹天花的纹饰特征、工艺做法及其绘制年代,揭示了养心殿早期的建筑功能及其天花彩画特征。

  紫禁城养心殿区始建于明代,其建筑内檐留下了不同时期的彩画遗迹。本文结合《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对养心殿东西暖阁顶棚以上部分进行多次实地勘察、测绘,并结合历史档案文献,考证了养心殿东西暖阁内檐莲花水草纹天花的纹饰特征、工艺做法及其绘制年代,揭示了养心殿早期的建筑功能及其天花彩画特征。


  养心殿区始建于明代,明晚期万历皇帝曾居住,清初顺治帝也曾在此居住过,并卒于养心殿。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紫禁城养心殿区设造办处,并设立作坊[1]。康熙六十一年(1723年),雍正帝谕旨修葺养心殿,意欲居养心殿[2],并在此召见群臣、处理日常政务。自此,养心殿正式成为皇帝政寝合一的场所,一直延续到清末。


  在紫禁城养心殿研究性保护工程中,养心殿作为该区域等级最高的一座建筑,是整组院落的核心建筑,保留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在本次工程中,通过对养心殿建筑内檐彩画的实地勘察,发现养心殿明间为升降龙纹天花,东西暖阁均存在上下两层白樘篦子顶棚,下层白樘篦子顶棚为纸张糊饰的平棚;上层为五锭做法1)的白樘篦子顶棚,其上残留零星的软天花彩画,此外,上下顶棚之间大木梁枋为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但是,上层顶棚彩色图案究竟是什么?与养心殿存在什么关系尚不清晰,基于此,笔者通过《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工程,结合历史档案和养心殿建筑使用功能的变化,对东西暖阁残存彩色图案纹饰特征及工艺做法、彩色图案与养心殿的关系进行了考证,希望对了解早期的养心殿功能及内檐彩画有所帮助。


  一、养心殿东西暖阁彩色图案的勘察


  针对养心殿东西暖阁彩画的现场勘查,主要集中于上下顶棚之间保存完整的梁枋彩画以及残留彩色图案遗迹的上层顶棚两部分。梁枋旋子彩画纹饰清晰,而上层顶棚彩色图案纹饰仅存局部片段,难以给出精准的理解,需要通过后期不断勘察进行分析。


  随着项目的逐步深入,发现东西暖阁上层顶棚共有5个面,3个平面和2个切面(图一),在部分白樘篦子上发现残留两种不同孔径用于裱糊天花底层梅花盘(读作搬)布(也叫做扒蹬)做法2)的苎布,并且有规律的裱糊在每块白樘篦子网格上,在苎布上发现类似于绢类裱糊做法的彩色图案遗迹,大部分遗留在构件转折处,但绝大多数已经被人为撕毁,没有一块残片能展现其最初图案的完整性(图二)。此外,东西暖阁软天花的裱糊方式完全不同于常见的硬天花和直接裱糊于木板的软天花,而是裱糊于方格形的白樘篦子上,此种做法十分少见。


(图一)养心殿东暖阁顶棚


(图二)养心殿东西暖阁顶棚残存天花彩画位置示意图


  通过对东西暖阁残存彩色图案遗迹的对比分析,发现残存大小不一的彩色图案分布整个东西暖阁上层顶棚,在东暖阁发现一处、西暖阁发现三处相对完整的图案残片,每块残片几乎都保留着不同部位的纹饰特征和工艺做法信息。笔者通过分析了不同位置彩色图案遗迹其纹饰和尺寸的共性及个性,初步断定此图案为莲花水草纹天花。


  根据现场勘察和测绘对比分析,基本获悉其纹饰特征(表一、图三)及尺寸基本信息(表二):


(表一):养心殿东西暖阁彩色图案现场勘察结果



(图三)养心殿东西暖阁顶棚残存天花彩画纹饰特征


  通过对比发现其纹饰特征及构图规律,养心殿东西暖阁莲花水草纹天花的纹饰及造型明显区别于目前所见清代晚期的莲花水草纹天花。其支条纹饰为平金开红墨做法四对破如意头和六瓣轱辘组合,此种四对破如意头和轱辘的纹饰组合方式,目前在香山碧云寺天花支条出现过,区别于清代沥粉贴金一整两破燕尾云和轱辘的纹饰组合方式;方光线为平金开红墨做法,顺青戗绿岔角云纹饰,纹饰造型优美,顶云颜色设置规律为左上、右下章丹色,左下右上红色。圆光外无刷饰老金边,区别于硬天花老金边做法。圆光线为平金开红墨做法,圆光内三朵平金开红墨做法莲花,莲花头朝地理位置的北向,区别于清代的沥粉贴金、攒退、红莲开黑墨做法。莲花上方左右各分布九根麦穗状水草,三朵莲花左上、右上各分布三根圆叶状水草,左下、右下各分部九根圆叶状水草,且每串圆叶状水草的数量不等,养心殿莲花水草纹天花圆叶水草为紧密排布形式,且造型纤细,明显多于其它莲花水草纹天花圆叶状水草的排布的数量。中间莲花正上方分布四道水纹,正下方分布五道水纹。三朵莲花下方均分布三个水点,中间莲花正上方分布五个水点(图四)。


(图四)利用历史考古学复原天花彩画纹饰图案


  现场勘察、测绘中也发现两种不同的规格天花整体及细部尺寸,能测出部分尺寸的遗迹主要位于东暖阁上东数第一块北侧、西暖阁南一平东数第一块北侧、西暖阁南一平东数第六块北侧、西暖阁上一平东数第二、三块南侧。


  通过测绘东西暖阁残留彩色图案的遗迹得到以下几组数据(单位:mm,所测数据皆为外线到线):


(表二)养心殿东西暖阁天花规格



  结合养心殿东西暖阁五锭做法顶棚的整体尺寸,权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最终确定了养心殿东西暖阁莲花水草纹天花整体与局部的尺寸:方光净宽570mm,金线宽20mm,红墨线宽2mm;圆光净宽400mm,金线宽20mm,红墨线宽2mm;支条净宽90mm,轱辘直径90mm,如意头长110mm(图五)。


(图五)养心殿莲花水草纹天花复原图

(图片来源:高业京绘制)


  通过现场勘察和测绘的相关考证,最终确定养心殿东西暖阁所留彩色图案为莲花水草纹天花。以西暖阁为例进行说明:莲花水草纹天花在五锭做法顶棚排布方式十分规律,在清代早期养心殿东西暖阁进行改造之前应该全部为裱糊莲花水草纹软天花,其排布方式为西暖阁上一平东侧与西暖阁东山面交接处、西暖阁上一平西侧与西暖阁西山面交接处、每一平与一切的交接处均糊饰天花彩画的整支条,然后再其间均匀排布莲花水草纹天花。根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最终确定五锭做法顶棚上一平东西糊饰12块,南北糊饰6块;下一平东西糊饰14块,南北糊饰3块;南北一切阁东西阁糊饰12块南北各糊饰3块;西一切南北糊饰33块,东西糊饰3块。


  二、养心殿东西暖阁莲花水草纹的考证


  纵观紫禁城建筑群及北京周边的古建筑,莲花水草纹天花频繁出现在古建筑内檐装饰,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因此对于莲花水草纹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对建筑使用功能和个人信仰这两个决定性因素。


  (一)莲花水草纹出现的地点


  根据阅读相关文献、档案以及实地调研发现,莲花水草纹天花主要装饰于明清两代皇家楼阁殿堂,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皇家陵寝建筑:如清东、西陵的碑亭、隆恩门、隆恩殿等建筑。b祭祀性建筑:如北京故宫奉先殿和太庙、历代帝王庙、沈阳故宫太庙。c防御性建筑:北京故宫东华门、午门、西华门、神武门和城墙上的四个角楼。d宗教性建筑:北京故宫玄穹宝殿东、西配殿。e其它建筑:北京故宫文渊阁、养心殿。


  此外,于善浦先生在《北京明清故宫的金莲水草天花》[3]中提到在修缮清东陵孝陵隆恩殿天花板时,发现其背面两穿带之间有刀刻“清馥殿[4]”字样;在修缮孝陵神道碑亭时,又发现有刀刻“锦芳亭[5]”字样。通过查阅相关档案发现这两座宫殿始建于明代(1531年和1532年)因顺治皇帝急修孝陵被毁,因此孝陵隆恩殿天花极有可能为明代原物。


  由此可见,莲花水草纹天花在明代就用于重要建筑内檐,但是,由于缺乏明代莲花水草纹天花纹饰进行参考对照,很难了解其具体纹饰特征及工艺做法,所以养心殿建筑的东西暖阁莲花水草纹天花的年代属性分析只能通过旁证案例进行佐证。


  (二)莲花水草纹的工艺做法


  通过对现存实例研究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建筑等级的莲花水草纹天花工艺做法具有明显差异。建筑等级越高,其工艺上用金量相应提高,反之则工艺做法简单。在现存实例中,故宫奉先殿莲花水草纹天花等级最高为混金做法,即所有图案皆沥粉贴金;其次是北京故宫玄穹宝殿东、西配殿,清东、西陵的碑亭、隆恩门、隆恩殿等建筑天花为金琢墨做法,即大线沥粉贴金,小线单粉贴金,图案五彩渲染;再其次为故宫奉先殿后殿、历代帝王庙天花为烟琢墨做法,即大线贴金外,图案为墨线五彩;还有一种玉做做法的天花,即以白线勾勒图案的画法(图六)。


(图六)莲花水草纹天花工艺做法示意

(图片来源:曹振伟拍摄)


  通过现存实例对比分析,清晰发现养心殿东西暖阁莲花水草纹天花为金琢墨做法,方光内岔角云纹饰与清西陵泰陵隆恩殿、清东陵昌陵隆恩殿和沈阳故宫太庙的纹饰造型、设色规律和工艺做法基本相似;圆光内莲花与故宫东、西华门的莲花造型基本相似(图七),不同点:养心殿东西暖阁的莲花为平金开红墨做法(莲花水草纹天花中仅此一例),东、西华门莲花为墨线五彩做法;方光内麦穗状水草与所见实例基本相似,但圆叶水草的数量与排布独具一格;圆光内九道水纹造型与排布与北京故宫奉先殿和奉先殿后殿基本相似,但养心殿莲花水草纹水道为二青,奉先殿和奉先殿后殿莲花水草纹水道为沥粉贴金做法。圆光内水点与北京故宫玄穹宝殿东、西配殿圆光内水点造型与排布一致,但做法不同。


(图七)现存莲花水草纹天花彩画纹饰示意图

(图片来源:曹振伟拍摄)


  (三)养心殿东西暖阁莲花水草纹天花


  经过勘察发现养心殿史建之初称为饍房,明间藻井天花梁上发现“饍房龙井左一园天花梁北头”题记,此外,在东配殿梁架上也发现此类题记“饍房左厢房右一缝向后”,再次确认养心殿始建之初为膳房(图八)。


(图八)养心殿位置示意图及题记


  那么,养心殿东西暖阁为什么绘制、是什么时期绘制的莲花水草纹天花呢?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莲花在儒、释、道中均被视为的圣物,是教派精神的象征,通常用于建筑装饰和各种神器上,用来表达各种美好的寓意;查阅相关档案及文献发现,养心殿建于明代,嘉靖时期其西南建祥宁宫,宫北为一座砖石砌成的无梁殿,是嘉靖皇帝炼丹之处,说明养心殿有宗教建筑功能始于明代,此外,炼丹必定会用火,而养心殿是一座与道教相关的木结构建筑,故用水生的莲花和水草绘制天花并置于建筑的最高处,起到以水制火的寓意,这就是道教阴阳五行以水厌火的最好证明;明代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莲花在与道教文化中“莲”的含义:力量,再生、孤傲完全相对应,符合皇帝企图做到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愿望。因此,莲花水草纹天花极有可能为嘉靖时期养心殿做为道教场所时而设置的。


  此外,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王士禛在其《池北偶谈》中曾经有如下记载:


  “戊午......八月入直,又同陈(廷敬)、叶(方蔼)、张(英)三学士和御制《赐辅国将军俄启诗》,仍命次日携名字印章入内,各书一幅,即发养心殿装潢,随御笔同赐之,皆异数也”[6]。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一月十六日张诚在《张诚日记》中这样描述养心殿:


  正殿朝南,有一大厅和两大间耳房,一边一间。......大厅的两个耳房都是大间,约三十呎见方。我们进入左手一间,看见里面满是画匠、雕刻匠、油漆匠。此处也还有许多大臣,放着许多书籍。另一间耳房就是皇上临幸此殿时晏息之处。虽然如此,这里却很朴素,既无彩绘金描,也无帷幔。墙壁上仅用白纸糊壁而已。......这座宫殿的一部分屋宇是供工匠们使用的,专作纸扎器玩,其制作之精巧令人惊奇不已[7]。


  从这两段文字中分析,自康熙十七年以后养心殿就开始作为造办处负责内廷的各种工艺制作,直至康熙二十九年养心殿才真正成为造办处,《张诚日记》中提到了东、西暖阁的内檐装修,“左手一间”即为东暖阁,“另一间耳房”即为西暖阁。东暖阁满是各种工匠、大臣、书籍等等,西暖阁亦无彩绘,墙壁仅以白纸糊饰,整个空间看起来简洁朴素。通过这两处记载初步断定养心殿东西暖阁室内五锭做法白樘篦子年代最迟为明末清初制作,从而确定上层莲花水草纹软天花绘制时期下限为康熙二十九年之前。


  再从莲花水草纹天花所绘纹饰和工艺来分析,明显具有清早期以前的特征:①从天花大线来看,所有大线为平金开红墨做法,圆光和方光为双红墨线,且方光外无绿色老金边,与康熙时期永寿宫天花的做法完全一致;②支条上四对(八个)破如意云头造型,云头心平金开红墨,外层有晕色,明显区别于清代一整两破如意云头造型的燕尾云;③轱辘为平金开红墨做法,造型类似于太极图,晚期做法为沥粉贴金,造型为双交圈的圆;④彩画绘于绢上然后裱糊于木构表面,颜料色相沉稳,为矿物颜料3)。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考证,笔者认为养心殿东西暖阁上层五锭做法顶棚为明末清初做法,顶棚全部裱糊绢本的莲花水草纹软天花,其天花年代下限为清早期(康熙二十九年)。由于所留遗迹并不十分完整,部分纹饰信息残缺不全,笔者通过历史考古学方法将遗留图案逐步分析考证,最终完整的将莲花水草纹天花纹饰复原。莲花水草纹天花在明代重要建筑中普遍应用,养心殿莲花水草纹天花的纹饰造型和工艺做法不仅清晰地反映出明代莲花水草纹天花彩画特征,而且也对探索早期的养心殿功能和室内装饰提供了新的线索。


  注释


  1)即四个、六个、或八个方格为一组,把底纸边缘翻到棂条侧面,用浆糊粘接,再用钉子加固,每组之间跳档裱糊,纵横方向错开。


  2)“五锭作法”有5个面,3个平面和2个斜面


  3)养心殿一区的颜料分析为故宫科技部取样检测。


 

本文标题: 紫禁城养心殿莲花水草纹天花彩画略考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48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