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深藏在镶嵌工艺品中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9-03 09:48:30  来源:两依藏
核心提示:镶嵌艺术在中国工艺史上占着重要席位,利用多彩精美的材料,如半宝石、贝壳、象牙等,在漆板或木板上镶嵌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镶嵌技艺在明朝迅速发展,并在清朝达到顶峰。

  镶嵌艺术在中国工艺史上占着重要席位,可追溯至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及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其后在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因一派新技法的兴起而取得突破,利用多彩精美的材料,如半宝石、贝壳、象牙等,在漆板或木板上镶嵌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镶嵌技艺在明朝迅速发展,并在清朝达到顶峰。


  在日本,镶嵌珍珠母的工艺统称为「螺钿」。此技艺自八世纪从唐朝传入奈良时期(710-794年)的日本后,开始逐渐发展。到了鎌仓时期(1185-1333年),螺钿的应用范围更广,工匠会运用螺钿来装饰马鞍;这种深受国民和工匠喜爱的艺术一直到江户时期(1603-1868)也在不断发展,其后更获欧洲人青睐,螺钿作品在欧洲市场广受欢迎。


  中国和日本的镶嵌艺术在技巧上大同小异,但在意境上却稍有分别,以下将会结合两依藏的藏品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明末清初,嵌螺钿器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小到盒、盘及文房用具,大到家具等都镶嵌了五彩缤纷的螺钿。镶嵌的图案以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吉祥祝福为主,因此来自中国的镶嵌作品常能看到一幅完整的图画,画中寓意和工匠製作时的巧思一目了然。


  正如下图产于十九世纪的紫檀嵌百宝盒,嵌件包括珊瑚、珍珠母、绿松石、孔雀石、青金石、玛瑙和碧玉等珍贵原料。这个百宝盒明显以「祝寿」为题,一方面有由松树、灵芝、祥云组成的庭园景观;另一方面又能看到单脚站立及傲游天际的白鹤。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松树、灵芝、祥云以及白鹤都是多福多寿的象徵。


镶嵌艺术

紫檀嵌百宝盒 中国十九世纪

紫檀、珊瑚、珍珠母、绿松石、孔雀石、青金石、玛瑙和碧玉,9.5x26.5x16公分


镶嵌艺术

紫檀嵌百宝盒的盒蓋


  除了上述寓意长寿的紫檀嵌百宝盒,製于十八世纪的黄花梨嵌百宝官皮箱亦是一个好例子。此件官皮箱以珍珠母、玛瑙、珊瑚、象牙及青金石镶嵌,箱顶以花鸟、蝴蝶、蜻蜓和石榴作装饰;箱体两侧亦嵌有多种图样,如佛手、梅花和牡丹;而门板则镶以百子图。以此来看,这件嵌有各式各样吉祥图案的作品,非常适合当作嫁妆:首先石榴多籽象徵多子多福,而绽开的石榴更有「榴开见子」的寓意,以祝福新人早生贵子;更别说门板上的百子图,代表子孙昌盛、万代延续。


镶嵌艺术

黄花梨嵌百宝官皮箱 中国十八世纪

黄花梨、铁力木、珍珠母、玛瑙、珊瑚、象牙和青金石

36x36x26公分


  跟中国不同,日本的工匠较倾向于在小件上施以螺钿工艺,而且意境也相对简洁,很多时候作品上的图案只是反映着日本文化或单纯以螺钿作装饰,并无特别寓意。


  以下的矢立在明治时期製造,主要用料为木、珍珠母及象牙。墨壶盖上嵌有一尾色彩鲜艳、活灵活现的金鱼。古时候的日本并没有金鱼,最早的一批金鱼是于室町时期(1336-1573)才登陆日本。惊异于金鱼亮丽的色泽,当时的日本皇官贵族都对金鱼爱不释手;虽然日本人后来开始在本土养殖金鱼,但牠们终究是达官贵人的玩物,非平民百姓所能接触。但时移世易,金鱼现已成为夏天的象徵,亦不再是上流阶层的专宠。


镶嵌艺术

矢立 日本明治时期

木、珍珠母和象牙 19公分


  下图明治时期的螺钿矢立以珍珠母作装饰,而且没有拼砌出任何图样。虽然作品看似简单,但其实对工匠的手艺要求也非常高。因为每一片的贝壳的颜色与光泽都会随着角度改变,所以在切割和镶嵌时要配合着一定的方向和角度,才能突显贝壳天然光泽所带来的变幻美。


镶嵌艺术

矢立 日本明治时期

金、珍珠母、漆和铜 10公分


  由上述可见,每一件镶嵌作品都凝结了工匠们的心血。作品不但反映他们的精湛技术,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还能感受到他们投射在其中的感情和心意。


 
标签: 镶嵌艺术

本文标题: 匠人精神——深藏在镶嵌工艺品中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07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