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解析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8-27 14:33:37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一念执着
核心提示: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传统民居里有五大流派,其中云南地区的传统民居被俗称为“一颗印”。这类民居主要是当地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很多人对于云南建筑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印象:四四方方的长方体。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传统民居里有五大流派,其中云南地区的传统民居被俗称为“一颗印”。这类民居主要是当地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很多人对于云南建筑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印象:四四方方的长方体。


  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描述很形象,由正房、耳房和倒座围合成正方体的外观,四四方方的像一枚印章,“一颗印”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据了解,这是因为当地人觉得,云南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所以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住宅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又叫窨子屋。


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解析


  那么,这个云南传统民居“一颗颖里面到底有啥?


  1、三间正房


  全宅中最高、空间最大、朝向最好的,就是正房。一般正房有3个房间,有宽敞的前廊,稳坐“一颗印”建筑的正中间。


  2、两耳耳房


  在正房两边,且垂直于正房的就是耳房,比正房矮小。有的左右各两间耳房,称为“四耳”。


  3、倒八尺-倒座


  门廊又叫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8尺≈2.7米)。


  4、天井


  正房、耳房和倒座围成的长方形露天空间,就是天井。之所以称为“井”,就是因为这个空间很小,大概3m*4m。虽然小,但丝毫不耽误它为全家的生活发光发热,通风、采光、换气、排水、家庭活动,都交给它。


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解析


  云南传统民居一颗牙是有哪些特征?


  “一颗牙”民居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在外墙外作一个小转折成短坡向墙外。院内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厢房上层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厢房下层屋面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无斜沟,减少了梅雨的麻烦。


  外墙封闭,仅在二楼开有一两个小窗,前围墙较高,常达厢房上层檐口。农村的一颗颖民居,为了适应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方便农民在堂屋和游春上干杂活;堂屋一般不安装格子门。而城里的一颗牙民居建筑,堂屋一般都安装有格子门。


  每幢窨子屋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跨过高高门槛,里面是天井,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使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廊阶铺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长,1米多宽。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堂屋门前很多挂有木匾,有的勉强看出是“艺苑先声”,有的已辨不出颜色。


  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再看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图案家家不同样,但都有福禄寿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个五层的台阶,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级比一级宽,一步比一步高,意谓步步高升。


  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这种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存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也真切的体现在高椅的建筑格局中,高椅中的两方池塘最为传神准确的表达出这一特点。


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解析


  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有哪些优点?


  1.在建筑用地不足的时候作为一种节省用地的集约型住宅;


  2.正房、耳房排出腰檐,可挡太阳高度角大时的强烈阳光照射;


  3.正房较高的双坡屋顶短坡向外,有效防火防盗。


  房屋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建筑除了满足人们遮风避雨的需要之外,也逐渐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生存需要与审美意识,也有着不同的择居方式。

 

本文标题: 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解析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02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1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