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这些你不知道的历史知识!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7-31 09:35:39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近日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又引发了观者一波“穿越潮”~这次来给大家说叨说叨其中的历史知识点。

  近日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又引发了观者一波“穿越潮”~这次来给大家说叨说叨其中的历史知识点。


  一、十二时辰制具体如何?


  古人将一昼夜分十二时辰,后以十二地支为序,分别记之:子[zǐ]时丑[chǒu]时寅[yín]时卯[mǎo]时辰[chén]时巳[sì]时午[wǔ]时未[wèi]时申[shēn]时酉[yǒu]时戌[xū]时亥[hài]时


  子时始,亥时终,循环往复。一个时辰,恰为今日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还对应着应景的别致之名: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yú]中 日中 日昳[dié] 晡[bū]时 日入 黃昏 人定


  子时·夜半

  23:00-01:00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乃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色最深重之时。古人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五更计时制中,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子夜为三更,因而『夜半三更』指深夜时光。



  丑时·鸡鸣

  01:00-03:00


  鸡鸣,或曰荒鸡。夜达四更,天慢慢变亮,但仍然属于黑夜。『鸡鸣』一词作时间使用,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鸡被古代汉族人民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俗云:雄鸡三唱天下白。


  寅时·平旦

  03:00-05:00


  平旦,又称黎明、日旦,为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此时为五更,或云五鼓,鸡仍在打鸣,故有五更鸡的说法。人们也渐从睡梦中清醒。


  卯时·日出

  05:00-07:00


  日出,亦称破晓、日晞,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光耀大地。日出一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此时是古代官员上早朝的时间。官员来到衙门,首先需清点人数,因点名时恰是卯时,因而,将『点卯』称为上班报到的说法便沿用至今。


  辰时·食时

  07:00-09:00


  食时,亦称早食、宴食。这一时段,正是古人吃早饭的时候。秦汉时期民间一天吃两顿饭,并以『朝食』为主餐。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便已出现了。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巳时·隅中

  09:00-11:00


  隅中,也叫做日禺。此时临近中午,大雾散去,艳阳当空。『隅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午时·日中

  11:00-13:00


  日中,又名日正。这时太阳行至中天,烈日当头。上古时期,人们把这一时段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未时·日昳

  13:00-15:00


  日昳,又名日央、日仄等。太阳偏西,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相对。『昳』,《说文》释为『日昃[zè]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申时·晡时

  15:00-17:00


  晡时,或曰夕食、馎[bó]时,是古时汉人吃第二顿饭的时段。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解释:『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


  酉时·日入

  17:00-19:00


  日入,又叫日没、日沉。这时,夕阳西下。《庄子·让王》中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语。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戌时·黄昏

  19:00-21:00


  黄昏,亦称日暮、日夕,指夕阳沉没,万物朦胧,一更欲黑而未黑。《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初次使用黄昏一词:『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亥时·人定

  21:00-23:00


  人定,也叫定昏、夤[yín]夜,乃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二更夜已深,该安歇入眠。人定即人静,《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二、李必的发簪方向是不是插错了?


  “李必的发簪方向是不是插错了?”《长安十二时辰》一开篇,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就因头饰引起了关注,他佩戴的子午簪是竖式插法,与此前常见的横式插法的卯酉簪不同。这让一些观众起疑,“是不是剧组弄错了?”


  其实,这种从后往前的方式叫子午朝向插法,为道士戴冠时的特色插法,自两晋南北朝至唐宋均较为常见。明清之后,卯酉朝向插法才变得比较普遍,为从左往右插(因左为生,右为死)。


  易烊千玺剧中常戴的道冠又有两种:“玉清莲花冠”和“上清芙蓉冠”,这看似简单的头饰里面也藏着不少知识。李必原型为横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传奇人物李泌,《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八十》对其记载为: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于诗,以王佐自负。年少就显露出聪慧的他,7岁得到唐玄宗赏识,被称为神童。后参与平定安史之乱,计困吐蕃,辅佐德宗,可以说是唐朝的风云人物之一。出身于道教世家的李泌是上清派的道士,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


  在唐朝,道教为国教,许多皇帝、官员都有道士经历。那时所有的成年男性都必须戴冠,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可道家之人佩戴的道冠却有所不同,道冠有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几种,刚入门的道士并没有资格佩戴莲花冠,莲花冠一般为掌教之主佩戴,从现存的道士最早画像《老君变化十世图》中,也能找到同款道冠。因此,剧方解释易烊千玺所佩戴的道冠,不仅是为了突出他的信仰,也能更直观地呈现他的身份地位。


  三、大唐叉手礼该怎么行呢?


  在《长安十二时辰》的第7集中,靖安司中的一群工作人员在表示自己坚守岗位的忠心时,都统一在行叉手礼,表示恭敬。


  尽管相较于鞠躬礼等沿用至今的行礼方式,叉手礼只能在一些电视剧中偶尔见到,但这个看起来有些复杂的行礼方式,在唐、五代、辽、宋、金、元时期却一直流行着。唐柳宗元诗曰:“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


  叉手礼到底该怎么行呢?宋人《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即双手手指交叉在胸部而示敬,“在唐宋时期,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庶民都使用这样的礼法。”李斌解释。当然,“叉手之法”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有所不同,向尊长之人回话时所行的是“叉手向前”礼,而在聆听时则以“叉手掩胸”为准,剧中两种方式也都有所体现。



  四、唐人原来这样用词…


  《长安十二时辰》不仅对话颇具古风,还包含不少生僻字,连剧中的片尾曲、插曲都是根据李白所作的诗改编。这让不少观众看了一头雾水,其中,不少有意思的名词背后也藏着故事。


  “不良人”,按照字面理解容易认为是坏人,但在唐朝,其实是主管侦缉逮捕的官差。它属于唐代基层治安机构。古书《称谓录》在“吏”一条中引《说铃续》记载:“缉事番役,在唐称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也,立名甚奇。”


  不良人主要负责基层的治安,清朝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与清代民间俗称的“番子”职责类似,而番子“专司缉捕盗贼,访拿逃亡嫖赌凶棍等事,其他概不能预”。可以看到的是,雷佳音扮演的张小敬就曾经为不良人,因做了违法之事被关押判刑,李必自作主张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便成为了故事的开端。


  同时,剧中多次所说的“东市、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是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买东西”一词中的“东西”最初指代唐长安城两大集市“东市”和“西市”。


  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据了解,东市主打国内市场,可以说是奢侈品一条街,当地的达官贵人常聚集在这里。而西市和国际接轨,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经商的西域及中亚、西亚等地的“胡人”多聚集该市。


  此外,“干谒诗”,指的是古代文人版本的求职信;“辟谷”则是出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类似保温杯里泡枸杞,起到强生健体的作用。


 

本文标题: 《长安十二时辰》中这些你不知道的历史知识!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81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3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