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取消非遗传承人“终身制”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4-18 15:46:51  来源:光明日报
核心提示:近日,江苏连云港取消了“汤沟风筝制作工艺”等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资格,并对“云绣”等7个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予以约谈警告,非遗传承人的“帽子”在江苏不再“一戴终身”。
  近日,江苏连云港取消了“汤沟风筝制作工艺”等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资格,并对“云绣”等7个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予以约谈警告,非遗传承人的“帽子”在江苏不再“一戴终身”。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提出,要建立非遗传承人退出机制。但近6年来,真正退出的非遗传承人几乎没有。连云港此次将非遗传承人除名,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那么,非遗传承人被除名的背后意味着什么?这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又有何利弊?

  非遗传承人被“摘帽”

  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长期以来,“重申报、轻保护”却是非遗保护中碰到的顽疾,比如个别非遗传承人,在得到头衔之后,却不怎么干实事。“连云港市这次被取消资格的4名非遗传承人,有履职不力的,也有不再从事这一工作的。”谈起这次“罢免”事件,连云港市文广新局非遗处处长谢春芳说,这些传承人大多在当地小有名气,此次连云港的较真,不仅让业内人士惊讶,也让不少局外人有些吃惊。

  其实,这不是江苏省第一次对非遗传承人亮“黄灯”。此前,苏州对非遗传承人作了一个评估,结果9名市级传承人不合格。对此,苏州市非遗办副主任王燕告诉记者,不合格者中有些是传承人自身意识不强,履行义务不力,而有些则是不能独立履行传承义务。“如果再有一次不合格,那么他们的传承人资格将被取消。”

  江苏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健告诉记者,去年年底,江苏对省级或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实施绩效考评的办法,今后考评还将不断细化。


  “退出”是为了更好保护

  退出机制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杜绝“重申报、轻保护”现象,也是为了从源头保护非遗文化。对于此次除名,有人拍手叫好,认为此举缓解了“头衔热”“大师热”的乱象。有人却并不看好,认为这样“一刀切”的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别的非遗传承人。

  连云港市“云绣”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季玉青表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评定时本来有一定的标准,但此次评估无论是考核标准还是考核范围都没有对外公示。既然曾经被评定为代表性传承人,现在又被评定为不合格,不禁让人对评估的严谨性产生疑问。”

  对于非遗传承人取消“终身制”的做法,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赵鲁刚说,“传承人”原本只是一种称谓,但由于当前社会对类似头衔的追捧,加上金钱资本的涌动,“传承人”头衔直接提高了艺人作品的市场价格。“如此一来,非遗保护在一些人身上就显得不那么纯粹,也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因此,退出机制的实行,就显得迫切而有必要。”

  “退出机制有助于纠正短视行为和功利主义,警示人们不能以获取利益的大小来衡量非遗保护工作。如果放任投机心态和利益欲望,我们只可能离‘非遗’保护越来越远。”王健说,退出制度的施行,将为盲目的申报热降温,引导各地将重心从“申报”转移到“保护”上。

timg (1)

  非遗传承需变输血为造血

  “非遗传承人的评选和管理应该是动态的。传承人如果不再有代表性,不能起到带头展示和宣传的作用,就应该被取消资格。如果有人符合传承条件,就应该被补到传承人名录中。”谢春芳说,一些传承人被取消资格并非技艺不精,而是没有传播的能力,而一些有传播能力的人,却无法得到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传承人不应该仅是身份,更应该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退出机制本身也显示出了一些非遗传承难以为继。”赵鲁刚告诉记者,光靠让不合格的传承人退出是不够的。一些非遗传承项目失去了生存土壤,传承人光靠手艺和补贴,只能维持生活,所以传承人会选择另谋他业。为防止“人走技失”,促进技艺传承,让传承人真正将手中的绝活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就要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给传承人提供更好的条件,搭建更大的平台,做好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牵线搭桥等工作。“让传承人过得尊严体面,传承人才有传承的动力。”
 

 
标签: 非遗传承

本文标题: 江苏取消非遗传承人“终身制”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3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