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房倒而屋不塌”,是如何做到的?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4-08 10:10:07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汉五铢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受材料的制约和功能的需求,每一个单体建筑在平面上都要设置柱子来承托上部构架,因此,在古建筑木构架中,下架的柱子作为承重构件,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受材料的制约和功能的需求,每一个单体建筑在平面上都要设置柱子来承托上部构架,因此,在古建筑木构架中,下架的柱子作为承重构件,是非常重要的。古建筑“房倒而屋不塌”,也正是因为此,今天我们来了解下古建筑的木柱有哪些作用及特点。


  木柱子其横剖面不论是圆是方,其纵型都呈细高状直立于地面,承托起上部构架。为了不影响柱子在结构上的承重作用,多不在柱身上作雕刻处理。按柱的收分造型分为:直柱、梭柱等。 


中国古代建筑


  垂直于地面的柱子,柱身细而高,上下一般粗的为直柱。但是直柱看上去不免显得呆板,于是工匠对这些柱子做了一些整体上的加工,即在柱子的上、下两头将柱身略略变细,变成一根两头略小中间较粗的立柱,因为其形如织布用的木梭子,所以称为“梭柱”。


  宋代编制刊行的《营造法式》是一部记录宋代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专著,在书中关于立柱的部分,专门讲了梭柱的做法。即将柱子从上到下等分为三段,在上下两段中又等分为三段,各在其中的中段分別向上、向下卷刹,从而形成为上下略比中段细的梭形柱子。柱子上下两端各与柱顶上的斗拱和柱下的柱础相接,而斗拱比柱础小,因而又形成梭柱上端比下端细,使梭柱在总体造型上更显稳定。


  因为古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起横向的梁枋,再在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的屋顶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在柱子之间的墙壁,只起到隔断作用,而不承重房屋的重量。


中国古代建筑


  建筑除了提供人们活动场所的物质功能之外,还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我们常参观的寺庙殿宇中能更加直观的看到柱子装饰的丰富多样性。其中龙在柱子上的装饰是比较常见的,因为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威力巨大的神异之物,它既是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又代表了帝王的尊严。


  沈阳故宮的大政殿在建筑细节上用了多种办法表现这座皇宫的重要与气势。最突出的还是前檐两根立柱上各有一条蟠龙。木雕的龙身盘卷在柱身上,龙头与前爪探出柱外,面向中央,在中间梁枋上有一颗火焰明珠,组成一幅双龙戏珠的场景。


  今日所见的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是清代康熙皇帝时期重建的殿堂,殿内处于中央位置的六根立柱也是蟠龙金柱,但是它与沈阳故宫的蟠龙柱不同,这里不用木雕的龙而是在柱身上用沥粉绘制蟠龙,近观有龙,远望只是六根金柱,从而保持了大殿内部空间的完整与严肃性。


  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盛行南传佛教,佛寺大殿里供奉着高大的佛像,佛殿高大,殿内柱子也显得粗而高。为了营造佛殿的神圣气氛,多在这些柱子外皮油饰以红色,在红色的底子上再以白色绘出莲花和卷草等作装饰,讲究的佛寺则用金色绘制花饰,花饰多集中在柱身下段以便于人们观赏。


  在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的佛寺,它们的殿堂内部用木结构,四周围筑砖、石的厚墙,墙面涂成大红、大白,配以金光闪烁的屋顶,竖立在山坡之上,在西藏地区特有的蓝天衬托下,具有一种特殊的十分浓艳与粗犷的美。


中国古代建筑


  在新疆喀什还有一座阿巴和麻札。这里柱身八角形,与别处不同的是柱身上下都充满了雕饰。全柱可分为柱头、柱身与柱础三部分。其中柱头装饰最丰富,在周围雕出众多的小龛,尖顶的小龛上下多层相叠,包围在柱头四周,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冠戴在立柱顶端。


  土耳其的迪夫里伊清真大寺的北大门也有尖顶小龛的柱头装饰,与新疆阿巴和加麻札内礼拜殿的柱子十分相像。只是一为石柱,一为木柱。目前还无法说明它们之间准确的渊源关系和传承的过程,但它们在形象上的相似和相同应该不是偶然的。


  中国古建筑设计精巧,木柱既起到了稳定承重的作用,使得古代大木结构能够屹立千年而不倒,又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建筑的艺术装饰效果,古建筑高超的智慧值得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建筑“房倒而屋不塌”,是如何做到的?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708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