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古代的压岁钱长什么样?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1-18 10:03:57  来源:吾空空博物馆
核心提示:作为一种古老的节日传统与民间文化,压岁钱的习俗已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无论是最早的钱币护身符,后来的压胜钱,或是如今的真实红包,都寄托着中国人对于家庭观念、礼仪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是属于中国人的人情味。

  作为一种古老的节日传统与民间文化,压岁钱的习俗已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无论是最早的钱币护身符,后来的压胜钱,或是如今的真实红包,都寄托着中国人对于家庭观念、礼仪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是属于中国人的人情味。那么,古代的压岁钱长什么样呢?



  汉代


  中国最早的压岁钱始于汉代,只不过当时还不叫“压岁钱”,而是叫“压胜钱”,取自压胜辟邪的意思。


  而且,当时的压岁钱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钱”,而是一种外形类似于流通货币的辟邪挂件,只能用于收藏或佩戴。


  这些压胜钱的正面,通常都会铸刻上各种吉利的词语或符号,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等,背面则通常为龙凤、双鱼、星斗等图案。


  每逢新春佳节,家里的长辈都会为儿孙们准备压胜钱,期盼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祛病除灾。




  唐代


  唐朝的春节是在立春日,同时也是宫内相互礼拜的日子。在这一天,皇家宫廷流行着相互赠送压岁钱的习俗,当时称为春日散钱。


  宫墙之外的民间,当时也流行着长辈为新生儿发散“洗儿钱”的传统,为新生儿带去避邪康健的护身符。


  唐朝的洗儿钱,外形比宋朝的压胜钱更像流通的钱币,而且正面的文字,也会使用类似“开元通宝”、“顺元通宝”等流通货币上的文字。



  宋元


  宋元时期,春日散钱的习俗从宫里传到了民间,逐渐演变成了春节前后长辈为孩子们发放压岁钱的习俗。


  关于当时压岁钱的样子,富察敦崇曾在《燕京岁时记》里这样描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由此可推断,当时的压岁钱大都是成串编织在一起,并加入彩绳、丝带等元素,已经带有一定的装饰性。



  明清


  新疆自治区博物馆收藏有一枚清代的压岁钱,由黄铜铸造,圆形方孔,钱币直径3.9厘米,孔径约1厘米,正面刻有文字“长命百岁“的字样。


  这枚压岁钱的正面文字间穿插有树叶纹饰,反面则有鸟头、花草纹饰等,整体非常类似清代的光绪通宝、乾隆通宝等钱币。



  民国


  民国时期,清朝的压岁钱习俗得以流传,但形式已经从方孔铜钱演变为一百文铜元,寓意“长命百岁”。


  当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还要用红纸包起来,象征财气旺盛、大吉大利,也期盼新的一年能够红红火火、喜事临门。


  小时候拿到压岁钱,第一时间就是赶紧放到自己的小金库:存钱罐。事实上,古代不仅已经有了压岁钱的传统,而且那时候就已经有了存钱罐。


  扑满——中国古代的存钱罐


  中国古代的存钱罐叫做扑满,取自“满则扑(打碎)之”之意。学生时代听欧得洋在《孤单北半球》里唱:记得把想念存进扑满......当时觉得台湾同胞把存钱罐叫成扑满好有趣,还以为是英语音译过来的。


  扑满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并在唐代有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当时的扑满大都由陶、瓷制成,最知名的便为长沙窑出品的铭文扑满。




  这个桃形扑满也出自唐代,整体为桃子造型,并采用酱釉工艺,上面镌刻有文字。整体质朴简单,是当时民间最常见的扑满造型。


  除了造型简单、花色质朴的陶瓷扑满,我国还出土过不少风格独特、外形华丽的古代扑满。比如这个辽代的白釉贴花扑满。


  压岁钱是中国家庭成员之间表达关爱与祝福的方式,每一枚压岁钱,就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寄托着长辈对于晚辈的关心、祝福与美好期盼。所以,在即将到来的春节,当你收到压岁钱,请记得对长辈恭敬的说一声谢谢。


 

本文标题: 传统习俗:古代的压岁钱长什么样?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64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1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