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之《后蜀残石经》,见证“蜀学之盛冠天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1-03 10:53:45  来源:古建中国  作者:楚云
核心提示:《国家宝藏》第二季第四期节目中,郑恺化身年轻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带大家走进历史上的神秘后蜀,揭开十三经石刻神秘传奇!

  《国家宝藏》第二季第四期节目中,郑恺化身年轻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带大家走进历史上的神秘后蜀,揭开十三经石刻神秘传奇!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碑石上刊刻官定儒家经书,被称为“石经”。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古人就习惯把经典著作刻在石头上以便永久保留。“书之竹帛,镂之金石”,广泛存在于佛经、儒经等经典的记载和传播之中。自东汉刻熹平石经起,以后各朝有的续刻石经。


国家宝藏之《后蜀残石经》


  为何偏偏后蜀能刊刻石经呢?


  “石经”,对于统一文字、推广教育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石经要在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国家经济条件相对富庶的环境下,才能会被刊刻。五代是唐宋之交的“大乱斗”时期,后蜀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国家,以成都为国都。当时藩镇割据互相撕扯,兵变篡权频频发生。


  而重峦叠嶂中的蜀地却偏安一隅,十年不见烽火,巷陌笙歌不断,芙蓉花开满城。在这一片祥和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故事?身处战火纷飞的五代,为什么偏偏后蜀能刊刻石经呢?


  这要归功于四川盆地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在冷兵器时代为后蜀提供了防御属性加成,让后蜀有了可以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四川盆地水土丰饶,为发展生产和耕作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此外,当时的后蜀,境内很少发生战争,也没有大的动荡。所以,天时地利之下,让四川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经济发达地区。


  只有好的经济条件,还不足成为诞生蜀石经的理由,还要当时的统治者重视才可以。后蜀皇帝孟昶和宰相毋昭裔都很重视教育。国宝“后蜀残石经”就是在毋昭裔的主张下,请当时著明的书法家手写之后刊刻完成的。



  《后蜀残石经》蜀学之盛冠天下


  蜀石经通称“广政石经”。五代十国时蜀后主(孟昶)广政元年间(公元938——965年),在宰相毋昭裔的倡议下,后蜀始刻儒家经籍。蜀中著名的书法家张德昭、孙逢吉等手写上石,再遍邀能工巧匠凿刻。到宋代统一之后,在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才最后完成。


  《后蜀残石经》前后历时近200年,共完成《孝经》、《论语》、《尔雅》、《周易》、《毛诗》、《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和《左传》十经。宋代又补刻《公羊传》、《谷梁传》和《孟子》,使之成为完整的儒家十三经,又名孟蜀石经、广政石经、石室十三经。


  守护历史,守护薪火千年!


  四川博物院所藏的这块石经为青石,为石碑的下段,两面刻正书阴文,所刻内容系《毛诗》,一面为《周颂·桓》《周颂·赉》,另一面为《鲁颂·駉》。


  这是几块经历过战火的“劫后余碑”,碎石残片上的秀美正楷,诞生于五代离乱之际,直至赵匡胤统一中原,兵灭后蜀,石经的雕刻工作也没有停止。从春秋战国传至今日,近3000年,它们为何依然留存且仍被奉为经典?



  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只刊刻了七部儒家石经,分别是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孟蜀石经、嘉祐石经、御书石经、乾隆石经。后蜀石经是这些石经中字数最多、刊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种,也因此被学者誉为“冠天下而垂无穷”的壮举。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介绍,从后蜀广政元年(公元938年)开始,历经近两百年刻成的蜀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这么大规模来展示儒家经典。它与文翁石室等一起,成为古代文人眼中“蜀学之盛冠天下”的最佳代表。


  正是这几块石碑残片,得以用实物的形式,证明历史上备受尊崇的蜀石经的确存在过。中国儒学经典体系的基本格局,完全可以说由蜀石经起确定。


  碑石上千数,融儒家经典之大成,被后世学子奉为圭臬,传诵千年。一部石经,一个学堂,一代代的传承者!


 

本文标题: 国家宝藏之《后蜀残石经》,见证“蜀学之盛冠天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54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1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