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何人所作?为何“赵钱孙李”为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10-31 10:19:56  来源:古建中国
核心提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小时候,这部不少人都会背的《百家姓》,究竟有什么来历?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小时候,这部不少人都会背的《百家姓》,究竟有什么来历?


  按理说,赵姓并不是人口最多的姓氏,它为什么会排在第一位?一部字数不多的《百家姓》,其实背后有着丰富的故事。


百家姓


  《百家姓》是谁提出的?


  说起《百家姓》,我们都不陌生。民国以前,它更是与《三字经》、《千字文》一起合称“三百千”。作为童蒙读物,它曾是每个儿童入学后必须诵读的书目。


  《百家姓》共收集姓氏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古时,小朋友们不仅要能背诵,还得说出其中重要姓氏的来历和历史名人。


  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介绍,这部《百家姓》,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十分流行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秋日郊游》的一段注里写道:“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当时,《百家姓》在乡村已经成为小孩子的必读书目,可见其流行程度。


  钱文忠推测,《百家姓》的作者,是五代十国末期、北宋初期吴越地区的一位“知识分子”。南宋王明清的《玉照新志》记载,《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此印证了这一说法。不过,宋时的《百家姓》收录的姓氏为411个,如今收录504个姓的版本,其实是后人增补过的。


百家姓


  为什么以“赵钱孙李”四姓开头?


  《百家姓》中,开头为什么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呢?是因为这几个姓在当时人数较多吗?


  有读者认为,《百家姓》是北宋初期的人编写的,“赵”是当时的皇姓,随后的“钱”代表有钱,“孙”代表子孙众多,“李”则代表桃李满天下,合起来就是老赵家不仅有钱,子孙繁衍旺盛,门生也遍布天下。


  《玉照新志》记载:“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


  对此,钱文忠介绍,《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赵”是当时的皇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至于“孙”,则是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


  其实,《百家姓》原本只是姓氏的简单排列,成句后并没有特定意义,但有一些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比如,“乌焦巴弓”是《百家姓》里排在一起的四个姓氏,如今常用来比喻物体被“烧得乌黑”。


百家姓


  甲骨文里就有关于姓氏的记载


  其实,在宋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关于姓氏的专著,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时代。目前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关于姓氏的记载并不少。


  战国时期,赵国的史官编写了一部《世本》,主要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等。可惜,《世本》原本早已散佚,今人看到的是清代的八种辑本,合称“世本八种”,其中以雷学琪、茆泮林的两种辑本最好。


  《百家姓》是“四字经”,西汉时期,有人曾编纂过一部《姓氏急就篇》,除开头外,全文以“三言诗”的形式编排,俗称“姓名三字经”。这部书在宋代以前十分流行,也对《百家姓》的出现产生了巨大影响。


  《百家姓》问世之后,后人又先后编写了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而如今人们最常见到的“百家姓”,其实不是宋朝时的原本,而是清代的一部《增广百家姓》。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这部《皇明千家姓》的编纂时间,估计眼尖的读者能猜出来。明代的皇帝姓朱,该文的第一个姓自然非“朱”莫属了。


  “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编写了一本《御制百家姓》,这部著作也是四言成句,但前两句分别以“孔”、“孟”开头,是尊崇儒家的意思。


  汉族有《百家姓》,古代的女真族、蒙古族也都有。如《女真字目百家姓》和《蒙古字目百家姓》均以少数民族文字书写而成,但它们并没有流行起来。


 

本文标题: 《百家姓》何人所作?为何“赵钱孙李”为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614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