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根”与“魂”,看历史建筑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9-04 10:46:48  来源:杭州住保房管
核心提示:千年古城的历史积淀和杭州的人情味,给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留下了大量彰显不同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历史建筑,它们是城市的“根”与“魂”,是杭州的“DNA”和“独特韵味”。

  千年古城的历史积淀和杭州的人情味,给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留下了大量彰显不同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历史建筑,它们是城市的“根”与“魂”,是杭州的“DNA”和“独特韵味”。


  为保护这些彰显城市个性、延续城市文脉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2005年,杭州市住保房管局启动实施历史建筑保护工程,通过组建机构、制定政策、规范管理,创新形成了以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杭州模式”,其中小河直街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中山南路等项目先后三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实现了“让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


01

建立健全机构完善法规体系

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杭州历史建筑数量多、分布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1982年,国家公布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位列其中。


  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给那些值得保留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源、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2004年11月,杭州市政府以第215号令正式公布《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接着又配套出台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实施细则》,标志着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杭州饭店主楼

杭州饭店主楼


  2005年,杭州市成立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导小组,明确由市住保房管局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管理工作,确立了“政府主导、业主主体、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设立了市级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有效解决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办事”等体制机制问题。


  2006年以来,相继出台了《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定》、《关于加强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和危旧房改善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系列配套管理规定,并于2013年颁布实施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逐步建立、完善了涵盖认定、规划、修缮、利用、搬迁安置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有力地保障了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


02

围绕“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

实现历史建筑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


  2005年以来,杭州住保房管部门围绕“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多轮普查、市民推荐等方式,城市建筑遗产的保护对象从最初少量文保建筑迅速扩展到市区大量历史建筑;从最初的“50年以上建筑纳入保护”,拓展到对各个时期具有一定价值建筑的“应保尽保”;建筑保护类型从住宅、办公、商业、宗教拓展到文体、工业、医疗、古井、古桥等实现保护全覆盖;保护地域范围也从6个主城区拓展到萧山、余杭等周边四区、三县(市)。成功抢救保护364处、总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其中32处已上升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


  通过实践,创新建立多方普查机制、房屋拆除前现场排查机制、市民和志愿者推荐救护机制、多部门筛选论证协作机制,以及“排查推荐、预备名录、类别评估、专家评审、政府公布”五步走的名录确定程序。对文物以外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纳入预备名录库,实行“先行保护,再行论证”,改变了“先规划、后保护”的被动局面,填补并扩充了建筑遗产保护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了由“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历史街区-预备名录”多层次、完整的建筑遗产保护体系,建立了“应保尽保、有序递补”的保护机制。


逸云寄庐

逸云寄庐


  在“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保护原则的指导下,创新“评估定级、分类修缮、一幢一策、综合整治”的保护方式,通过对历史建筑进行综合价值定性和数据模型定量分析,科学设定历史建筑保护等级,分级确定修缮使用标准,做到一幢一策、因房而异。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西湖、运河等各大遗址保护、危旧房改善等市级重点项目有机结合,实施综合保护。对建筑进行修缮、恢复其历史风貌的同时,合理增配厨卫、排污、消防等配套设施,更新老化的水电管线,拆除违章搭建,改善建筑周边的绿化环境,并创造性地将现代节能技术运用于老房子中,提升房屋的安全性、功能性和舒适性,实现了老建筑、原风貌、新价值,在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民生改善之间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


  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推进过程中,率先在国内提出并施行了“鼓励外迁、允许自保”政策,允许住户自行选择不同安置方式,对选择货币安置和外迁安置的给予一定奖励,对选择回迁的实行同一搬迁范围内同等安置,产权人也可按规划要求自行保护修缮,既保障了产权人合理的选择权,又走出了一条多元主体共建共赢的保护之路。同时,设立市级历史保护专项资金,对于日常管理过程中风貌保护修缮好、安全责任落实到位、积极合理利用的业主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进一步提高业主保护积极性,构建历史建筑长效保护激励机制。


  创新引入科技管理手段,践行行业领先。引入“物联网”技术,提升历史建筑消防预警管理水平;依托“一图一网一库”信息平台,对历史建筑进行全寿命、全覆盖管理;探索解决外墙表层修复、墙体防潮、环保节能、结构加固等技术难题,实现传统修复工艺和新技术运用的最佳结合。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方式,促进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组建了一支由广大市民组成的保护志愿者队伍,开展历史建筑文史挖掘、信息搜集、日常巡查、保护监督和宣传培训等工作。


03

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结合

形成“宜居、宜商、宜游”多种特色


  南宋御街自五代、南宋以来就是杭州城市的主干道,是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沿街两侧保留下了很多近代商业建筑及仿西方古典式建筑,集中反映了杭州民俗、民风、建筑特色。2008年市、区政府启动实施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通过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将南宋御街打造为“宜居、宜商、宜游”的品质生活第一街,保留了以南宋御街·二十三坊为代表的南宋文化。2009年9月30日重新开街的南宋御街,向世人展现了其800多年的历史变迁,延续了“老杭州”最根本、最典型的历史文化脉络,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


  一条北山路就是半部杭州民国史,北山路的历史遗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资源极其丰富,菩提精舍、抱青别墅、玛瑙寺等各类保护建筑,错落分布在西湖诸山之侧,呈现出“幽”、“雅”、“隐”的特点。通过保护整治,保留了以南山路、北山路为代表的民国商业风情文化,激活了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如北山路综合保护整治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区域内历史遗迹的和谐共生与传统风貌的回归,整治后的北山路,山水胜景遍布、名人名园荟萃、传统与近现代建筑相映生辉,重新焕发了民国的历史味儿。


北山街

北山街


  运河作为杭城古今交融、繁衍生息的重要脉络,其沿线拥有大量码头、船闸、桥梁、仓储建筑等,杭州通过实施运河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较好延续了以小河直街、拱宸桥西、大兜路等特色街巷为代表的运河文化,大幅提高了历史建筑内居民和周边住区的生活品质,保护修复并较好利用了大河造船厂旧址、国家厂丝仓库旧址等一批历史建筑,实现了老建筑、新功能的最佳结合。


  2005年以来,杭州通过对280余处历史建筑、15处历史街区以及老城区近180万平方米传统风貌建筑实施修缮,成功保护了时间跨度300余年、类型多达20余种的历史建筑保护“点”,修复了北山街、中山路、小河直街等多条沿山、沿河、沿街分布的传统风貌集中“线”,完整保护了梅家坞、留下老街、拱宸桥西等26处,占地面积416.82公顷,风格迥异、用途多元的成片历史建筑,形成了串点成线、由线及面的良好保护成效。


小河直街

小河直街


  正因为如此,杭州小河直街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小河直街、中山南路、历史建筑保护与危旧房改善工程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1年先后三次获得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04

有序推进19项试点举措

实现历史建筑保护跨越发展


  历史总是在不断前进,城市亦在日新月异发展,同样的,历史建筑保护也是一个动态推进的过程。2017年12月,杭州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了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10个试点城市,杭州以此为历史建筑保护跨越发展的新契机,进一步强优势、补短板,走出一条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的杭州路子。


  对此,市住保房管部门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按照“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城市定位及时出台了《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明确2018年将重点从历史建筑普查公布、夯实技术支撑、创新利用路径、拓宽资金渠道、优化审批流程、加强统筹协调六大方面共19项举措来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


  随着19项试点举措的有序推进,杭州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从2005年保护利用工作启动时的6个城区,拓展到10个城区、3个县(市)以及3个管委会,基本形成“都市-城镇-农村全覆盖”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体系,不断健全“五位一体”的工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技术标准,构建共建共享、良性循环的资金筹措模式,重点培育并推出了28处覆盖“都市—城镇—乡村”范畴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示范项目,培育推出一批类型多样、影响广泛的活化利用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走在全国前列的“美丽中国”杭州范例。同时,将重点发掘、延续以南宋文化、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和民国商业文化为代表的四大历史文化脉络,并通过开辟文化展览、创意空间、休闲空间、特色餐饮和酒店民宿等多种利用方式,助推历史建筑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杭州,正在历史建筑保护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本文标题: 城市的“根”与“魂”,看历史建筑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83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