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矛盾,从何开始?为何发生?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7-19 08:40:04
核心提示:攻克元朝的大都北京之后,朱元璋定都南京。随后的两年内,徐达相继收复山西、陕西、甘肃,李文忠驱逐元朝势力到漠北。

  攻克元朝的大都北京之后,朱元璋定都南京。随后的两年内,徐达相继收复山西、陕西、甘肃,李文忠驱逐元朝势力到漠北。直到洪武十四年,才收复云南,整个中国全部纳入明朝的版图。国家平定之后,朱元璋就开始了他的治国方略,作为一个新帝国的开国君主,朱元璋的每一个决策都将影响这个朝代数百年,那么他是怎么把自己的宏图大志附着在这个国家上的呢?


  朱元璋跟刘邦一样,都是平民出身,而一跃成为帝王的。所以他自然就和刘邦相对比,初期的施政方针也都在模仿汉高祖刘邦。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分封皇子,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不但拥有完整的官僚属地,还有统兵之权。二是诛灭功臣,左右丞相胡惟庸、李善长相继被灭族,株连竟达三万多人,蓝玉、傅友德被杀,也株连上万人。就先说说这两点,明朝跟汉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内部民情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分封皇子这一举措,自从西晋之后,就没有皇帝尝试过,原因就是每次分封都会引起动乱,无一例外,可朱元璋偏偏不信邪,非要搞什么分封制,闹得后来靖难之役,朱棣这个杀人魔王上了位,成为大明朝两百年内乱的一个恶因。而诛杀功臣根本就没有必要,因为自宋朝之后,皇权君主的威慑能力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就算是你不放心功臣武将,那一个杯酒释兵权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非要搞得这么血腥呢?


  朱元璋很不喜欢元朝宽松的政治体制,一定要强化中央集权,把君权扩张到变态的地步。于是他废除了丞相,由他自己直接掌控六部。君主权力扩张到这个份上,他的臣子就必须得是绝对服从的奴隶。但是士大夫阶级遵从儒家的忠孝节义,不会甘心只是当皇帝的狗,于是朱元璋就发明了“跪对”和“廷仗”。知识分子彻底失去了相对地位,成为皇帝的奴隶,身份、气节这些士大夫崇尚了千年的东西,在皇帝的强制跪拜前,在致死的廷仗中,彻底沦落。



  这样朱元璋还是不甘心,他为了防止知识分子死灰复燃,来和自己争夺权力,又发明了八股制度,让那些听话的、迂腐的、只会之乎者也的读书人才能进入庙堂。于是从朱元璋开始,宋朝那种君臣相安的局面不见了,朝廷里的君子不见了,只剩下一帮伪君子。没有了宰相的平衡,皇权与士大夫激烈对抗,终大明一朝,所有的政治风暴,所有的内政事件,究其根本全在此处。朝堂之上,经常为了屁大点事,争吵不休,乃至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党同伐异混乱不堪。 


  虽然当了皇帝,可是朱元璋的内心,还是那个村口的老农民。彻头彻尾的老顽固,死死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让自己的家人出门,也不让外面的人进来。在这个大航海的激荡时代,任何阻挡贸易全球化的人,都将被时代抛弃。封关禁海也好,限制商业也罢,这一套都是几千年前的老套路,又怎么能适应当代潮流呢,所以才会有明朝一系列的危机。倭寇之患、农民起义、满清入侵等等几乎所有的亡国危机都能从朱元璋的恶政上找到根源。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政权,不可否认做出了许多卓绝的贡献,也有很多伟大之处,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领航人,老朱家,还远远不够格。


 

本文标题: 元朝的矛盾,从何开始?为何发生?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53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3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