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备战高考,中国古代科举极简史!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6-07 11:06:25  来源:古建中国
核心提示:十年寒窗为今朝,临危不惧迎高考;十年艰辛来苦读,只为今朝收获足,十年磨剑剑更锋,考场之上逞英雄;十年辛苦十年盼,更为人生立宏愿。首先祝莘莘学子高考顺意!
  今日,975万学生将迎来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战役。
碑零落岘山春,
水风烟收客灯。
华宝诀文化藏,
事皆须学子闻。
鞍拂柳思无涯,
挂明文竞相望。
诗梁下又踟蹰,
提金榜墨上新。

古建中国祝莘莘学子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2018年高考,“00后”成为核心,975万考生人数创下了近八年新高。

  继去年“新高考落地元年”之后,高考改革正在各地持续推进,强调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全面取消加分,多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推进高考的公平公正。

QQ截图20180607090429
  考试的目的,是把真正学有所长的学生选拔出来。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不计其数的百姓子弟鱼跃龙门,由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而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同样也为广大寒门子弟步入仕途,打开了曙光之路。

timg (2)
  
 
中国科举的简述史

    资料整理:古建中国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唐开始,中国出现了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使中国社会低下层的知识分子有了成为上层官僚的途径。

  延续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 隋唐 /

  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下载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隋朝开皇年间生于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

  有历史根据的第一位状元,叫孙伏伽。

  隋朝末年,孙伏伽便参加科举进入官场,大业末年,升任为京畿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法曹(相当于法院院长兼公安局长)负责审理刑狱,缉捕奸盗,查办赃赂的工作。

  武德五年(公元622),唐朝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孙伏伽再一次参加考试,最终在参加考试的30名举子中名列第一,开始他的仕途之路,说明学习好,人生真的开挂呀!

  / 唐朝 /

  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后因唐太宗励精图志,不断对唐朝的各项政策、制度进行改革,科举制度也逐渐成熟完善起来。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在这里讨论的仅是最重要的常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timg (3)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相当于今天的默写,或填空题。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及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唐代的进士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名人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u=4071455540,3313474200&fm=27&gp=0
  ▲《上阳台帖》,唐,李白书,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图:故宫博物院官网

  李白就是因为出身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考试的机会,他的情况很简单,据说李爸爸是个商人,当时的社会是重农轻商的,因此李白只希望别人的举荐,做梦想成为帝王师,走韩朝宗、玉真公主的门子,可惜仕途无捷径,皇帝虽然也认可了李白,不过是让他做了待诏翰林,类似于御用文人之类的闲职,李白看不惯,最后只好过一种貌似无拘无束的生活,其实内心还是非常的抑郁。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他是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微信图片_20180607094600
  ▲清代 “鳌头”武举石  图: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状元人数最多的也是唐朝

  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 壬午科,至哀帝(907 年) 丁卯科,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 宋代 /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宋代科举考试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宋吕祖谦说:

  "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QQ截图20180607095520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timg (5)
  ▲《徐显卿宦迹图》,故宫博物院藏,余士、吴钺绘制。该图为册页,现存26开,含徐显卿所作《纪遇诗》与诗序,概括了他从十二岁到五十一岁、从童蒙初启到金榜题名,之后宦途得意、光宗耀祖的人生历程。图自网络

  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QQ截图20180607100041
 ▲南宋宝四年(1256)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

  宋代最有名的状元之一文天祥无论怎么考,都难不倒他,他以自己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后为人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 元代 /

  早在十三世纪三十年代,蒙古政权业已就设科取士进行过初步尝试。但是,晚至元政权的最后五六十年,科举制度才获得真正实施。当时人概括这个曲折的过程说,元代科举是“倡于草昧,条于至元,议于大德,沮泥百端,而始成于延祐”。

  元代科举分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时办时废,只曾举办约十次,取士一千余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元代科举经历了四个阶段:

  戊戌选试、延祐复科、至元废科、至正复科。

  元朝建立以后,蒙古贵族和军功的官吏,对科举取士制度最初并不在意,经过许多儒臣的竭力倡议,特别是仁宗的儒师集贤大学士王约的积极建议,元朝才于皇庆改元(1312)后真正开始建立了科举制度,1313年开考,此时已距元世祖攻灭南宋(公元1279)有34年之久,这在中国科举史上是中断时间最长的一次。

  / 明王朝 /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QQ截图20180607100857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辟雍大殿内侧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微信图片_20180607100934
  ▲图自南京夫子庙 

  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微信图片_20180607100937
  ▲图自南京夫子庙 

  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监生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

  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凡考中进士的可以被任命为官员。

  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中、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微信图片_20180607101058
图片源于网络,归原创所有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微信图片_20180607101343
  ▲图片源于网络,归原创所有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u=3402934533,2286130141&fm=27&gp=0
  ▲明代  连中三元铜镜 正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

  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QQ截图20180607101545
  ▲明代状元及第铜镜(小)正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焚书坑儒)。"

 
微信图片_20180607101640
  ▲明代有关于唐寅(字伯虎)考试作弊的记载。

  他在明成化年间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其书法画作更是各路藏家的至爱,价值连城。

timg (7)
  ▲明 唐寅 《山路松声图》绢本,设色,纵194.5厘米,横10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自网络

  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唐寅并非生来放浪不羁,这一切都是因为考前露题,用现代话语表述就是“高考作弊"。关于唐伯虎考试是否真的作弊,坊间两种说话,一种是他很聪明,猜中的考题,被冤枉的;另一种富二代徐经提前从考官处买到考题并告诉了他。

timg (8)
图片源于网络,归原创所有

  不过,唐伯虎的好友祝允明在后来为唐寅写的《墓志铭》中,是这样表述这件事的:“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辩,与同罚。”“富子”指的是徐经,“子畏”是唐寅的字,意思是徐经已承认,唐寅也不再申辩,两人一同接受了处罚。案子很快审结,徐经、唐寅均被削除士籍,剥夺其终生参加科举的资格,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释放回老家苏州。

  其实除了泄题这种事古来就有,考生在打小抄(夹带)上也是费尽心机。明清时,县试、府试、院试头场考需要默写四书五经的片断,因此作弊现象多发生在这几场考试。小抄放在衣服、帽子、鞋里,真是五花八门。因为有需求,坊间还专门有制造小抄的作坊。

QQ截图20180607102010
  ▲清代 夹带 南京夫子庙藏

  要说上面这个明目仗胆,看到两只袜子中间的那本小册子吗?真是用心良苦啊,放大了看......这个小抄,放在手里握成拳头状,根本看不出来,手大一点的,可以放在指缝间。
 
QQ截图20180607102205
  ▲玻璃画“状元巡游”长49.5cm,宽22cm   图: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官网

  得中状元者,即获得了极大的荣誉,由皇帝钦准跨马游街,举国同庆,非常热闹,状元游街的题材得到世人吹捧。

  / 清代 /
微信图片_20180607102312
  ▲科试卷票,相当于今天的准考证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中国科举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年间,共产生状元49人。 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人。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科举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朝鲜科举内容,按照中国科举标准,四书五经也成为朝鲜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

timg (9)
  ▲清代科举考试的场景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孙中山曾经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自《五权宪法》)。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科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因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产生,又因为八股取士影响社会发展而消失。但存于科举选才上公平公正的精神却绵延至今,从未改变。

  科举名衔称谓一览表: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别称“茂才”。本是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付出终有回报,信心绝对重要。高考了,别忘面带微笑。不必紧张煎熬。敞开鲲鹏怀抱,直上青云九霄。古建中国祝莘莘学子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本文标题: 寒窗苦读、备战高考,中国古代科举极简史!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527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