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再现古琴文化文人“大雪”时节聚会场景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1-11 10:06:14  来源:新华网
核心提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几百年前,王维的一首《竹里馆》道出了文人生活的美妙意境:隐于野间,抚琴为伴,清妙安详。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古琴渐渐由文人手中的玩物,慢慢化身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让身处现代资讯爆炸社会中的人们,能够从中得以一窥中华文明文脉的博大精深。
QQ截图20180111093321  
重庆市渝北区龙湖好望山且喜会所,雅集的召集人,天风古琴院院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人黄建华正在当日的雅集上弹奏古琴。新华网 彭博 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几百年前,王维的一首《竹里馆》道出了文人生活的美妙意境:隐于野间,抚琴为伴,清妙安详。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古琴渐渐由文人手中的玩物,慢慢化身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让身处现代资讯爆炸社会中的人们,能够从中得以一窥中华文明文脉的博大精深。9日,在重庆市渝北区龙湖好望山且喜会所,一群文人雅士便乘着“大雪”这个时节聚在了一起,举办了一场以古琴演奏为主题的雅集聚会,共同赏析古代文人的休闲方式与古琴的韵律之妙。

  据了解,古琴作为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现代中国以前的人称之为“琴”。由于清末民国时期许多外国乐器涌入了中国,如钢琴、小提琴等,为了相互区别,于是人们就改称它为“古琴”。

  古琴的创制很古老,传说是三皇五帝中的某一位创制了古琴。汉代桓谭《新论·琴道》中记载:神农氏“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还有些资料中说是伏羲或舜创制了古琴。

  古琴的形制发展定型是在汉代,制作工艺成熟不晚于唐代。当今的传统斫琴师都是沿用着跟唐代一样的制作工艺,这复杂的斫琴技艺与古代琴谱里的记载,也完全一致。遵循传统工艺斫制一张琴,大约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传统斫琴首先要选百年以上的老木料,分纹理,辨阴阳,一百块木料中方能挑得一块斫琴良材,然后配以梅花鹿角炮制的鹿角霜、黄鱼膘熬的胶、漆树上割的漆,按照古老且繁复的工艺制作。近百道工序需要分布在四季,一道道严谨操作,方能得到上佳的良琴。

  “只要你懂中国文化,就能够听懂古琴、学习古琴。古琴的入门门槛不高,进入不算难,但要学得精要却不易,需要对古代文化、人文历史等有较深的了解。”作为雅集的召集人,天风古琴院院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人黄建华在当日的雅集上这样说道。

  在他看来,古琴的声音同样也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天地人的有机统一,而古琴的声音也是天、地、人三合一的,讲究天籁之音和声调的变化。”黄建华一边讲述一边演示着古琴的音调。他弹了一个空弦说,“这是地的声音,古琴七弦的跨度在乐器中非常大,就像古人所说的‘地势坤,厚德载物’”,他又在弦上轻抚了一下,“有地就有天,这种泛音,有如我们平时说的天籁之声,而天地是相连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最后,他抚琴揉按,琴声游走低吟,“这是人声,中国人说话最大的特点,是有声调。古琴的声音,是最具中国声韵特点让我们特别熟悉亲切的声音”。

  在演奏曲目方面,大多数古琴的传统曲目都比较古老,古人留存下来的琴谱著作极为丰富,共有琴谱约有150多部,记录了3000多首琴曲。这些曲目基本都是创作于清代之前,如大家熟悉的古琴名曲 《阳春》《白雪》琴谱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胡笳十八拍》据载为汉末蔡文姬所作;《平沙落雁》据载是宋代毛敏仲所作;《渔樵问答》在明代人编著的琴谱中就被称之为“古操也”;魏晋名士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而著名。另外,在琴谱中记载为汉唐时期创作的曲目比比皆是,琴曲之古老由此可见一斑。

  而随着现代人对古琴文化的逐渐深入理解,许多古琴演奏家亦尝试着用古琴演奏一些现代或近现代的曲目,这就让古琴演奏的魅力带上了更多多元化文化的色泽。 
 

本文标题: 重庆再现古琴文化文人“大雪”时节聚会场景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379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